快好知 kuaihz

教育改革需警惕“为改革而改革”

近日,我到一所省内知名的语文教改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听学校负责人介绍,该校大力实施海量读写语文教学改革,突出两大变革:一是阅读教学只学语言积累和理解,不学人物形象等陈述性知识;二是期末考试不考作文,以平时作文训练作为写作评价的依据。这引起了我对语文教改的深入思考。

我认为,阅读教学只学语言积累与理解,不学陈述性知识,值得商榷。陈述性知识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忽略陈述性知识的语文教学有失偏颇。如该校负责人所说,学习《林教头棒打洪教头》一课,不学林教头的性格,因为这是死知识,学了无用。而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体裁为小说,而小说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抛开人物形象这一核心要素进行教学,只能是读读、记记式的低阶思维学习,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更何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再者,期末考试不考作文更不可取。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能读善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数学考零分,但语文考了98分。语文98分怎么得来的呢?就是臧克家的语文考试中写下的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三句富有哲思的杂感,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考官闻一多的赏识,破格录取了他,从而成就了这位现代著名诗人。写作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期末考试不考作文,既不能准确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更有悖于母语学习规律,不利于推进学科改革。

2015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在中国教育报发文称,将学校改革的可能性混同于必要性,进而患有“改革多动症”的人并不在少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改革举措也不绝于耳。此文一出,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评,力挺者痛斥学校“为改革而改革”的“瞎折腾”之害,反思者力陈学校“真改革”的必要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真知灼见。

时代在发展,教育要改革。当前,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但更应看到,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植于人的成长田野,大力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真改革”,少些基于功利因素的“瞎折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改革  改革词条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