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止于听评课活动层面,活动内容单一、活动方式低效,存在走过场的应付现象,背离了开展“教学开放周”的初衷。
作为常规管理和家校共育的重要方式,“教学开放日”“教学开放周”“教学开放月”等教学开放活动既规范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益、提升了学校规范化办学的水平,更推进了家校共育的实施,形成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尤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教学开放活动对于学校提质增效、树形象的良好推动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那么,为什么“教学开放周”活动在基层学校存在走过场的应付现象呢?深度分析,不难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认识不到位,把“教学开放周”作为一项活动,而不是一门课程,导致“教学开放周”流于形式。破解这一难题的治本之策是把“教学开放周”作为一门家校共育的课程,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实施:
一是规范化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开放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全面、实施科学、评价有力。从目标上看,“教学开放周”要以规范师生教与学行为、促进师生幸福成长和学校健康发展为目标,达到提质增效、树形象的目的;从内容上看,教学开放不仅是课堂开放,还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全方位开放,包括备、教、批、辅、考、研等常规教学的方方面面,及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各功能室的全面开放;从实施方式上看,教学开放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注重家长的参与,以保证教学开放的规范实施;从评价上看,要建立各类教学开放的评价量规,强化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教学评价作用,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常态化实施。作为一门家校共育的课程,“教学开放周”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做到常态化实施。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健全教学开放的规章制度和评价量规,不把“教学开放周”作为一周一时的活动,而作为教学常规和规范管理的有效载体。调研中,我发现,有的学校在教学开放活动中将“家长值周”和“家长听课”作为学校的教学常规,家长可以随时走进校园随班听课、随时参与学校管理、随时与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负责人介绍,这种常态化的教学开放既发挥了家长助教的资源优势、提高了管理效能,更加强了家校沟通、及时化解了家校矛盾。无疑,这就是教学开放常态化实施的魅力所在。
三是问题化驱动。教学开放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风采,更重要的是推进家校共育、破解学校教育教学难题。因而,“教学开放周”更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广大家长及社会贤达共谋学校发展大计、共话学校发展难题、共研学校发展良策。调研中,有的校长说,起初实施教学开放,有的教师担心在家长面前出丑,存在抵触情绪。但随着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对“教学开放周”非常欢迎,因为教学开放化解了家校矛盾、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的学校还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设计了“校长接待日”,校级干部轮流值班,及时接待家长咨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特色化打造。教学开放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而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应是家校共育的着力点。因而,“教学开放周”要充分挖掘学校、社会和家长的资源优势,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着力开发和实施特色课程、促进学生扬长发展。有的学校在“教学开放周”中开发实施了“泰山学子论坛”课程,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登台授课,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泰山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彰显了办学特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