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城市积分入学等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者将子女从农村接到城市居住。然而,家庭的团聚未能使留守儿童问题迎刃而解,许多随迁儿童进城后无人看管、学习落后,“被边缘化”“孤岛化”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5月18日半月谈)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地的不断变化也跟着不断流动,这些“小漂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经常流动,“流动儿童”往往缺少系统的学校教育,在城市中成了“被边缘化”“孤岛化”的群体。
一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乐观。和“留守儿童”相比,他们虽然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但家长平时很少有时间管理孩子,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这些孩子缺少亲子间的思想交流,也缺少和同伴的玩耍、嬉戏和相处。虽然看起来独立生活能力不错,但在精神上的教育熏陶却不够。
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缺乏连贯性。父母常常频繁变化工作、变更居住地致使“流动儿童”不得不跟随着变换求学地点,不断地去适应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这样,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就缺乏一致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流动儿童”的“被边缘化”“孤岛化”“思想行为问题化”“中途辍学化”现象不能有效解决,他们就难以和其他正常家庭儿童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能缺位,须共同发力,全面关爱。
家庭要注重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不能因为忙于生计就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平时要合理安排家庭成员的事务,尽量留出一个家长来教育管理孩子,既辅导好孩子的学习,又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平等交流,增进亲子情感,给孩子健康的教育引导和完整的家庭关爱。
学校要构建平等友好的班集体氛围,形成教育和关爱的一致性。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班集体氛围,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班级,融入到师生之中来;组建互助帮扶小组,给他们以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让他们与大家一道共同进步;通过家访、家长会、QQ、微信、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家长互通学生在家、在校的各种表现,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建好学生“成长记录册”,方便学生流动前后学校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教育和管理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疏漏、脱节,以及偏差和冲突。
社会要构建教育关爱的长效机制,保障教育均等、优质和公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在农民工异地就业、返乡创业、流动学生就近入学、升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让他们能真正享受到和当地学生同等的待遇;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关爱活动平台,为流动学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自我适应、人际适应构建良好的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通力协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关爱网络,给“流动儿童”成长以朗朗晴空,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