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家公办学校的家长们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由家长委员会找场地、看场地,并组织收费,然后将补课费“捐赠”给老师个人。被举报发现后,老师和学校面临处罚,家长们情绪激动地表示:“你们敢动老师,我们就去上访!”对此,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束手无策,只得将此事上报,随后处理意见搁置。(5月13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曾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近期,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展开了最为严格的禁补整治行动。然而,面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查补禁令和严厉打击,家长、学生、社会对校外补课的需求依然强烈,各类变相校外补课相继出现便不足为奇了。
由家委会找场地、组织补课,并集体阻挠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处理,虽为个案,反映的却是严肃的教育事实,暴露出整治和禁止校外补课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家长送孩子参加补课,主要源于教育焦虑。家长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主要是出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心,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公平性、强化普遍性教育,而对学生个体关注度不够,尤其担心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大班额现象突出的严峻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个体针对性不足、个性化教育服务缺失,从而萌生了通过校外补课给孩子“开小灶”的想法。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补课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就应当从源头抓起。
一要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从思想上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和不解。
二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难以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专心教学、致力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教育教学、招生制度、学生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观,自觉摒弃应试教育观念,以学校教育系统改革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