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孤儿”是一个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的群体,虽然他们父母尚在,但因父母疾病、犯罪、去向不明等原因,导致他们不能进福利院,不能享受国家救助,也不能被收养。对“事实孤儿”的分布状况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事实孤儿”。“事实孤儿”的教育问题比留守儿童更复杂,但其受重视程度却不高。
“事实孤儿”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偏执、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认同感较低,比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养成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气和行为。他们自私任性,加之缺少朋友,在遇事时缺乏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极易产生偏执的心理和行为,更易被极端的主张蛊惑、点燃,安全隐患凸显,犯罪率较高。
“事实孤儿”人数虽然不多,但教育管理的难度却不小。虽然“事实孤儿”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但这一群体的存在及引发的问题在提醒着人们,对“事实孤儿”的教育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应成立“事实孤儿”社会救助体系。“事实孤儿”的成长需要学校、社会等多方的关爱与支持,其生活及学习所需的费用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其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学习失效、安全失保等问题更需社会及政府的帮扶。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只有学校、社会、政府通力合作,才能解决“事实孤儿”的成长问题。
其次,帮助“事实孤儿”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人的社会发展必须通过真实性的人际交往才能完成,与身边的人建立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属性的需要。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动员有条件的教职工在星期天、节假日将“事实孤儿”带回家中,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宿舍管理员应在日常宿管工作中为“事实孤儿”提供更多的关爱;辅导员及班主任要引导“事实孤儿”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可联系其父母,让他们与孩子建立应有的亲子互动。若联系不到父母,可联系其他亲属,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存在与温暖。
再次,为“事实孤儿”提供量体裁衣的课程。学校要帮助每个“事实孤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要将基础知识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为“事实孤儿”量身定制个人课程。个人课程的实施过程要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要有灵活性,切忌呆板和程序化,并根据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及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
“事实孤儿”有成长之痛,对其开设个人课程、进行异质教育是为了满足其特殊需求,以抚慰其脆弱的心灵。但因“事实孤儿”本就缺乏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如果只注重对其的个性化异质教育,而忽略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性培养,会让本就孤僻、自负的“事实孤儿”更加难以与他人交往合作,对其人格成长会产生更大的损失。所以,在开设个人课程时,应注重同质教育与异质教育的协调与平衡,让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