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孩子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随着开学的临近,朋友却闷闷不乐。交谈中,才知道朋友的忧虑所在。原来,他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上下学几乎每天都是车接车送,甚至没有独自乘坐过公交车,如今,一个人要到外地念书,怎能不让人担心?
无独有偶,鄞州职高曾经组织过一次名为《老师,暑假去哪里呀》的素质拓展活动,他们从在校生中招募了22名学生,首次集合时,组织者就收到多个学生电话询问“公交车怎么坐”,另有5名学生是家长用车送来的,两名学生是家长陪同坐公交车过来的。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早有伏笔,从小对孩子过度保护的教育,往往会成为阻碍孩子自由飞翔的枷锁。
如今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多数家庭而言,父母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为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不少孩子,除了读书学习,其余的事情都有人为其代劳。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不用担心生活开销,不用考虑怎么去上下学,不知道缺钱少物的苦涩滋味……可看似无忧无虑的成长,实则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缺失了汲取生命养分的机会。就像成长阶段的树苗,水足土肥只会根基浅薄、虚长年轮,适度地缺水缺肥反而能让其根扎得更深、更牢,为其成为参天大树创造先决条件。
成长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取幸福的能力,不仅要靠知识和智能,更多的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心态作为支撑,而这种意志和心态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就始于从小的现实生活历练,而这恰恰是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短板。
有调查表明,“四体不勤”是我国当下独生子女所表现出的一个通病。一部分孩子,在家里只管念书,百事不管,久而久之,变成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寄生虫,这也就不难理解前几年报道的“大学男生脏衣服寄回家洗3年花上千快递费”之类的新闻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青年人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极端了。
教育的本义不是“隔离”,而是教会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面对人生和世界,而这个世界有阳光、彩虹,也有风雨。人生都会遭遇苦难,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苦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用一层蜜糖掩盖苦涩的味道。如果教育变成保护膜,把孩子置于完全理想状态的隔离圈中,不管这个隔离圈有多大,终究不能护孩子一生。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自己直面挫折与风雨,如果从小缺乏这种磨练,将会不堪一击。
生活即教育,经历即成长。人的成长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生活体验和社会大课堂的历练。少年时代那些鲜活的经历,那些真切的感受,那些深度的思考,都将成为今后人生旅途的航标和能量源。如果在本该经历的年纪错过了,那等到长大后再想弥补就为时已晚。
真爱的本质是自由,溺爱的本质是控制。家长密不透风的爱成全不了孩子不惧风雨勇敢的心,过度保护的教育也换不来赢得幸福的心态和能力。播下多少过度保护的种子,就可能收到多少悔不当初的苦果。所以,与其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与现实隔绝的温室,不如试着放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与其一起经历真实生活、接触现实社会、领略人生百态,真正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