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交流轮岗,要做到“三个避免”

教师的交流轮岗实践中,最常见的措施是靠行政手段分派有关人员到薄弱学校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员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反感情绪,这往往反映出工作的管理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在我看来,为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交流轮岗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需要做好“三个避免”。

首先,避免将教师交流变成转移问题。现实中,有的学校将交流轮岗当作“甩包袱”的一种手段,借此机会将一些看似成为学校负担的老弱病残教师,或是个别难于管理甚至存在“过错”的教师用各种理由分派出去。这样的交流既反映出学校管理中的惰性思维和人性化管理的缺失,更难以激发交流教师的积极性,消极影响不容小觑。这种做法极大地歪曲了交流的初衷和意义,也给被交流的学校带来了隐患,既不利于交流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被交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理应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明令禁止,进而代之以正常有效的人员交流选拔机制。

其次,避免出现对被交流教师的管理关怀不到位现象。要想让交流教师的工作取得预期成效,需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交流教师到新学校“传经送宝”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使他们的工作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让肯干者有为有位,让消极应付者及时退位。二是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带着感情、扑下身子解决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好交流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对于到艰苦和边远地区交流的教师,要有合理的津贴补助和暖心的成长关怀,也要有走心的家庭实际困难解决方案。只有真正解决好了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搭建起专业发展和干事创业的平台,切实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做好师资流动这篇文章也就不会太难。

第三,要避免教师交流的单向流动现象。对于教师交流,常见的是由教育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派人员到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鲜有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人员交流到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的现象。而从提高师资水平来说,后者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更易于在本土扎根的当地教师而言,其意义更值得重视。应该看到,对于艰苦地区的教育师资配备来说,培养本土化的教师才是解决艰苦地区教师能够扎下根来的最持久、最可靠的根本措施。所以,推动薄弱学校教师“制度化”地经常到优质学校交流成长,不但会使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教师能在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中得到更快的成长,更有利于这些本土教师在回到原先学校时更长久地发挥作用,这对于薄弱学校的长期建设来说,其意义犹如变“输血”为“造血”,应得到足够重视。

在加快优质师资流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现有的县管校聘、轮岗制度以及“共享教师”等政策和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如何解决流动教师真正安下心来干事创业的问题,以及薄弱学校的优质师资水平真正实现“本土化”等,无疑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何种交流方式,都应避免出现不该有的形式主义问题,而应让交流成为师资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轮岗  轮岗词条  教师交流  教师交流词条  做到  做到词条  避免  避免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