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公示期间,有来电来信以及部分网民对文来中学教师缪娴任职资格提出异议一事,日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闵行)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进行相关调查工作。现经调查认定,缪娴“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符合规定要求,程序规范,结果有效。(1月29日澎湃新闻)
近日,伤医教师缪娴因“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再引争议。有网民认为缪娴曾经有伤医行为,有违师德,不应评定高级职称。其依据是教育部规定,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按照这个定义,缪老师两年前的那次不理智的伤医行为,尽管有不妥,但只是一个社会人的错而已,与教师职业并没有直接关联,不属于师德问题。不少人不能接受闵行区教育部门对缪老师不存在师德问题的认定,是将师德问题进行了泛化。
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其职责是教书育人,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很高,这是对教师的鞭策。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对教师求全责备,既违背了客观规律和人性的特点,也不利于师德建设。如果对师德界定不清、不准,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又会再起“风波”。
在我看来,师德有“界”,才更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的行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师德无“界”,被扩大化,那么师德建设就会指向不明且内容空泛。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对教师的师德问题设定观察期,以观后效。比如在教师违反师德问题的处理决定中,有必要明确在多长时间内不得评先、不得晋升职称等,这样可以给曾经师德有问题的老师悔过自新的可能。如果将师德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永远的污点,让老师时刻背着这个“重重的壳”,则是思维的僵化。因此,考察老师的师德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看现在的表现,而不是看过去的档案。翻旧账,更是违背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
当然,强调师德应有“界”,并不是说教师在社会上可以为所欲为。教师作为一个公民,任何时候都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强调师德应有“界”,并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师德行为。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与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区别开来,是对教师作为特殊行业更高、更严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