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出台《指导标准》,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教育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培训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师培训工作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忽略了教师的个体差异,进而造成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培训,缺少主动性。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性需求,让教师以问题为中心,真正本着如何关爱学生成长为目的来学习,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内容大部分集中在师德修养、教育观念、教育政策等方面,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或较为枯燥,导致内容泛化。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立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改进充实培训内容,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来展开培训,使教师的储备知识能够满足教学实际,提升与一线教学的相关性,提高培训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从而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师培训工作大多是由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对教师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往往很少考虑不同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的方式过于单一。对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依据教师个体的特点转变培训方式,开辟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开展多层次,形成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和学习资源,为教师创造一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让教师们既能分享经验,又能接触新理念,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满足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培训工作,查漏补缺。只有培训工作与教师自身成长紧密结合,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