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全面实施。(10月31日南方日报)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由此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继续、综合深化和升华,是培养和提升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要使这一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课程能够又好又快得到落实,我认为亟需过“四道关”。
首先是师资关。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定义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但与以往各学科知识相关联,也与以往的劳动技术、思想品德、体育等课程相融合,是一个与学生学习年级、学段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传统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这就决定了担任这一课程的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以往其他学科教师的任课转移,或是具有单方面某些特长的教师就可以胜任的,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要求,需要其对各学科都有一定程度的综合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一个统筹师资队伍及建设供给的规划。
其次是财力支持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培训供给,还是教材的组织编写等,显然都需要不菲的开支。这笔开支是由学校解决,还是地方财政解决,或是二者按一定比例分摊?这无疑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性基础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学校现有的经费来源和数额看,其恐怕很难再有结余,而对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恐怕也不容易再挤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这笔费用最终是由上级转移支付或是其他,无疑也是对有关方面施政智慧的一个考验。
再次是社会支持关。任何一项行政和教育工作的开展,社会的理解、家长的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部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无疑也是如此。但就现实来说,在分数还是学生“命根”的前提下,小学开展这一课程也许没有很大的困难,但对初、高中等需要面对升学压力的学生来说,家长能否支持、学生能否配合、社会能否理解、学校能否真正落实,无疑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也需要有关方面的智慧应对和破解。
最后是开课资源关。综合素质活动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这一课程的开展,很多时候必须要与校外其他方面进行合作,或者说必须在校外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完成。比如在《指导纲要》分阶段推荐的152个具体活动主题中,有爱国教育基地,走进司法、执法机关,走进军营等活动,这些都需要与有关方面、单位事先协调好关系才能进行。而这些,很多时候,往往不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而需要地方政府等更高层级出面才行。无疑,这也是一个需要迈过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