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给一年级的同学发了一本“好习惯手册”,上面罗列了10条好习惯,并要求家长记录下孩子们的实施情况,坚持21天。比如按时睡觉;吃饭要请长辈先坐;看书写字前要洗手等。有家长表示,一开始觉得很头痛,后来觉得孩子们的进步很大,比过去的要求更能落到实处。(10月24日重庆晨报)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圣陶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重庆这所小学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抓起,明确了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注重家校合作,可谓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认为,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向学生发放《好习惯手册》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运作机制。形成以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各部门齐全共管的学校养成教育新格局。德育处要统筹规划,每学期制定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明确训练重点,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并抓好方案的检查和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其他部门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要积极与德育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二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训练重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的训练重点,使之形成一个训练序列。制定序列时要把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间同时考虑在内,使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真正养成。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中心,分清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同时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进行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好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训练的要求。
三是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行为习惯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左右,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为养成好习惯,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必须“严”字当头,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检查评比制度,不放过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同时要注意,习惯训练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
四是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习惯培养中,更为困难的是矫正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要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分段逐步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好,每学期确定1—2名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五是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养成专题活动和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要求他们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让全体教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是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乐观的校园人际关系;净化、美化校园,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坐姿、站姿、读写姿势、回答问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等方面行为习惯的监督,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班主任要建设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级里要及时鼓励、支持;谁出现不良行为,要避免大家效仿,并鼓励帮其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