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农村,小学习惯上被称为“村小”。因为,按照过去基础教育“分级办学”的体制,农村小学都是由村委投资兴建的。20世级80年代后期,这种办学体制对推动农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小学纷纷告别“黑屋子,土台子”,学生也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在当时,农村最好的房子是教室。
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农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农民的房子从草房到楼板房,又到现在的小康楼,房子已更新换代了若干次,可我们许多的“村小”却仍是涛声依旧,甚至渐渐沦为农村最破的房子,与周围农户的小康楼极不和谐。
我所在的镇,现有小学9处,新改址的镇中心小学现在由镇政府筹资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兴建中,还有一处小学是由原镇二中改建而成,其余7处小学所有权仍归村委所有。近年来,各村虽然办学积极性尚高,但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仅维持在修修补补状态。
“村小”不但校舍陈旧,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极度匮乏。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也有投资,对小学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但大部分“村小”的各种功能室离国家标准化办学的规定仍有较大距离,甚至有的“村小”学生连活动的操场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村小”只能保证最基本课程的教学,至于音乐、美术、体育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对“村小”的孩子来说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村委对“村小”投资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我所在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村里没有工厂、企业,村委会可支配资金非常有限,无法给学校进行较大数额的投资;其二,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过去是一村一校,现在是若干村一校,有的地方也称“联小”,一所小学不再专属于一个村,而是几个村共有,而每个村的学生数多少是不一样的。学生人数多的村攀比其他的村,而学生人数较少的村觉得一样投资划不来,且学生人数每年都是变动的,所以协调起来非常困难,大家谁都不愿来投钱。在这种情况下,“联小”就成了没人管的“怜小”,越来越破,越来越差。进而连带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原来的教师想着走,新分的教师不愿来,教学质量下降,生源不断流失,如果再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村小”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
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标;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在当下,要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就要改革原有办学体制,将“村小”变“国小”,将农村小学的办学权收归“国有”,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办学,从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为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正确方向。
农村小学,是到了该摘掉“村小”帽子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