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不能“心盲”

有一位朋友,她说自己是路盲。去某个城市逛10余次了,某个城市变化也不大,可是现在去,她仍认不清路,原来去过的地方自己也基本找不到。

我虽然没有问她到这所城市每次都是怎么逛的,但我的猜想也应该八九不离十。一是她去哪都是打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坐在车里用不着去分辨车行的方向,也不用去记车都经过哪些景点或建筑,反正车会顺利地把自己送到目的地的。也许车行进的当儿,她在打盹,或者在玩手机,抑或在跟别人聊天。二是她到什么地方去虽然没怎么乘车,但都是随大流走的,前面有人带头,即使迷了路,也有别人来问,自己只管在后面跟就是了,也不用操什么心。

坐车去什么地方,完全依靠车认路、代步,相当于“被别人抱着走”;随大流去什么地方,完全依靠别人辨路、找路,相当于“被别人牵着走”。这样逛,无论是多少次,她依旧会是这样。因为自己在逛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走心”。虽然也都到达了目的地,但走的都是“捷径”,没有经历认路的过程。所以,一旦自己单独出行的时候,就会变成路盲

由认路,联想到了学习。我常听很多老师发牢骚:“这道题我都给某某讲了10遍了,还是不会。”再如:“某某同学,这类题上节课本来听会了,下节课又不知道怎么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很多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在学生身上没有发生过。或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把知识“灌”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或是老师抱着学生走,直接给了学生问题答案,省略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假懂”。

人在路上,心也在路上,就不会成为路盲。在求知的路上也是如此,思维与实践同行,才能获取真知。正像苏霍姆林夫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不能让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把课堂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亲历知识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习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授  传授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