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课堂,早已是PPT代替板书,拍照代替笔记,连写作业都是上交电子版——大学全面进入“无手写”时代。对此,有学生认为,还是更偏爱手写,记忆更加深刻。也有同学表示,“有的老师虽然用PPT教学,但是总能引经据典,既吸引人又便于理解,能学到很多PPT之外的东西,所以拍照做笔记的人就比较少。我觉得这才是PPT的正确打开方式。”(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大学教师,还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学习的大学生,都应当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够使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获取专业知识。当前,大学全面进入“无手写”时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技术改革的必然,对此,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必杞人忧天。
课堂教学是立体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思维,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过程。大学课堂不同于基础教育,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不是教学生识字写词,而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拥有专业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宽度。因而,无论是手写板书也好,多媒体课件也罢,它们只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载体而已。信息技术媒介以其独特优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为学生深度思考提供牵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使其全身心融入课堂,同教师一起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多媒体课件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凭借,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抛出问题,设置情境,呈现重点,启迪思维,但绝不能照本宣科,或是依据PPT“放电影”,以多媒体代替自己的教学。PPT之于课堂教学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取而代之,而应是锦上添花。若PPT仅是教材的电子呈现,或是专业知识的简单复制与翻版,那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也是对多媒体的误用或滥用。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重要的指标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一宗旨不能改变。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PPT给学生思维活动搭设一个坚固的桥梁。在设计PPT的过程中,也要切中学生的思维起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与PPT产生共鸣与思维互动,引发认知冲突。
当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适当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适时动手、动口,使课堂交际立体化,学生思维训练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