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泰顺县竹里乡有这么一座书院,以能背诵三十万字中西文化经典为基本招生条件。这里的学子能熟读背诵《学庸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以及莎士比亚、柏拉图等外文经典。除此之外,学子们还兼学中华武术、古琴、毛笔书法等才艺。
据媒体报道,这家书院的门槛相当高,入学时得先背会三十万字,且以古文居多,外加莎翁那拗口生涩的剧本、柏拉图深奥的理论。成年人没有三五年时间怕也背不下来,更何况是有意注意时间更短、记忆技巧更少的儿童呢。
儿童的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长时间地静坐背书势必会压抑这种天性,甚至影响他们本应掌握的能力。低龄儿童的理解水平较低,很多内容纵使记住了,无法消化理解,不久就会忘记,更别提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了。从这个意义而言,儿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背诵经典,收效不大,反而浪费了这段语言和动作模仿能力最强、适于开发交流与动手能力的黄金时段。这种学习方式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得不偿失。
再者,经典的积累不应该单纯地以大部头死记硬背的形式输入,即使是古人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慢慢过渡,就连孔圣人也是先打基础“十有五而至于学”。十五岁之前,他去考这家书院,恐怕也只得落榜。由此可见,这种筛选模式,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也违背了读书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经典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容忽视,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做人处事的法则,规范着我们的行为道德。虽说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但仍有许多局限性,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明显的封建礼教残余,而《诗经》中纯洁美好的爱情,也不是小学生所能理解的。三十万的背诵量纵使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依然面目狰狞,这是摧残还是教育,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所书院本身的教育也令人担忧,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脱离语言环境的古代典籍是否合适?武术、古琴、毛笔为主的教学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性,但仅仅因为这种可能性就放弃与现代学习生活的链接,真的值得么?这些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知古典文化的种子,在今天能开出怎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