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最初读到什么东西,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你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最初读到的、看到的来自家庭,因此家是孩子心灵的“栖息地”,也是孩子精神的“发源地”。
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但他“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成为大师,靠的却是12年的家庭教育,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胡适这样写道: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教育孩子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做了错事,绝不纵容、姑息,要“责备”“行罚”,让孩子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每天早起训话,让他读书,教育孩子做一个有毅力有学问的人。
她没有高深的学问,但每天坚持让孩子早起读书;她不能讲出人生的大道理,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为自己的过错负责。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法”。有了“法”的教育:小小胡适刻苦学习,毅力坚强,明辨是非,有了错误立即改正,绝不违法乱纪。
当然,胡适的母亲又是一特别重“情”之人,“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的教育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情感。或许正是母亲“情”与“法”的完美结合,为一代大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胡适的母亲那样通情达理,聪慧仁慈。有的家长,其教育是无知、蛮横的:让孩子学习自己却看电视,声音喧闹;在孩子写作业时聚亲朋好友打麻将,或猜拳行令,或高声喧哗,还责备孩子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效率不高。请问,这是孩子学习的环境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有多大的效果呢?
要培养孩子成才,家长必须要付出时间、精力和爱,讲原则、讲方法、讲实效,遵循科学的育人方式。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真诚善良的品质,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同时,要教育孩子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余严厉不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凉了,一味的娇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放纵恣肆、蛮横无理,想要教育却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叛逆期,甚至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有的家长教育有方,每天陪孩子读书学习。有家长陪着,孩子并不觉得孤单,反而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交流的幸福。长期坚持,让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终身受益。在孩子写作业时,不看电视,不闲聊,为孩子学习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这样的家长,其孩子怎能体会不到学习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