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城里孩子“怕”回村,“怕”的到底是啥

近日,12岁的四川遂宁男孩牛牛由于乡下老家蚊子太多、洗澡要用盆冲、没有游乐场、没有WiFi、不能打王者荣耀,瞒着父母徒步回城,独自走了20公里后,被派出所民警发现并通知了家长。牛牛的父亲乔先生表示,带娃娃回老家本意是想增强与亲人的联系,让孩子接触自然,但城市化的牛牛“已经回不去了”。(6月21日成都商报)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牛牛绝非是个例,试问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还少吗?网络上多在苛责牛牛父母,认为孩子父亲为了让孩子“忆苦思甜”接受“苦难教育”,以致孩子无法承受而不得不自己回城市的家。但孩子内心真的是因为无法承受农村的苦才会擅自逃跑的吗?父母的初衷真的是让孩子去农村老家吃苦的吗?回农村真的会让孩子承受那么多苦难吗?

其实,牛牛也曾坦言“如果乡下有手机、有WiFi,我也可以在乡下耍,但爸妈不会给我耍手机。”据此,所谓的蚊子多,用盆洗澡以及没有游乐场之类的都是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离开网络的孩子很难静心享受自然田园风光,因而也就“辜负”了父亲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增强亲人联系的初衷。

笔者认为,事件中的孩子并不是怕回乡下老家,更多的是怕到了没有条件玩游戏的农村老家。因此,关注儿童沉迷网络游戏才是父母乃至学校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认识和了解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首先,在网络游戏中儿童能找到归属感。网络游戏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快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也使儿童在网络游戏中能轻易地找到“玩伴”,扩大自身的交际范围,满足群体归属的需求。报道中的牛牛就是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了归属感,所以才排斥农村生活的“苦”,因为在农村他无法玩游戏,也就没有乐趣和快感可言。

其次,网络游戏能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学生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时,学生便能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满足。根据霍曼斯的说法,当一个人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牛牛回到乡下后,父母去亲戚家帮忙,他只能自己玩,网络上赢得的满足感大胜于一个人在农村无聊的状态。

了解上述心理后,就应该想办法寻找更好的途径解决回乡父子“围城式”“进”与“出”的尴尬。这个看似发生在家庭的事情,实际上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去关注,进而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其一,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设立学生网络活动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还要组织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学生开展有关“网络游戏”的集体心理辅导。另外,有些学生说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学校里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可在游戏里却能体验到温暖和快乐。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筹划一些能够带给他们成就感的活动。

其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多与孩子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满足小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而不是仅仅在假期时给予“心血来潮”的关心。

最后,社会也应该关注儿童沉迷游戏、不谙现实生活的状态。做好有效的正面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自制力差,让网络游戏趁虚而入,使得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完全与社会脱钩。另外,社会上适度地开发健康网络游戏,如教育网络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寓教于乐,也不失为好办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里  城里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