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坦诚、开放、严谨,瑞典的性教育课深受学生欢迎,社会对此也赞赏有加。1945年瑞典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性教育大纲。如今关于性教育的讨论重点,已转移到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如何让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等方面。(5月16日人民日报)
媒体报道,前不久一位爸爸接儿子放学,在路过一家成人用品店铺时,儿子突然问:“爸爸,这个店是卖玩具的吗?能不能进去看看?”李先生抬头一看,店面上写着“成人用品,有情趣,多乐趣”。李先生窘得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解释,只能说:“这个不是给咱们玩的。”然后拉着儿子匆匆离开了。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成人用品”“我长大了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千奇百怪的问题,会不时地从孩子的小脑袋里蹦出来,令家长一时难以回答。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处于对大千世界逐渐认识的阶段,各种事物对他们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感到好奇而又很想弄明白,所以他们要问,有时还会不止一次地问。
这些“好奇”问题,之所以令家长措手不及,无从回答,有时还会陷入尴尬,多数是因为家长把这些问题想当然地看作是“成人”问题了,从心理上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事,等他们大了自然会明白。
还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现在孩子问这些问题是大大的“不合时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长往往用一句“等你大了就知道了”来搪塞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渐渐地被泯灭了。家长这些武断的做法,无形之中丧失了对孩子进行正确认知教育的大好机会。从长远讲,更是抹杀了孩子探求未知的兴趣。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问起来没完没了,就用一些看似“可信的说法”来误导孩子。对孩子普遍关心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家长都首选“是从河里捞回来的”这一答案。但当孩子知道了其他小朋友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时候,他们还会不止一次地问家长“我是从哪里来的”。当孩子的同一个问题,先后从家长那里得到第二种、第三种,乃至第n种不同回答的时候,他们无法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不知道该信任妈妈、还是该信任爸爸,甚至感觉爸爸妈妈还不如小朋友可信。
因为敷衍孩子的“好奇”问题而失信于孩子,可能是许多家长所没有意识到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对家长失去了“信赖”感,甚至养成了叛逆、撒谎的不良习惯。
对待孩子的这些“好奇”问题,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宜疏不宜堵,既不能回避,更不能误导。只有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把家长当作自己“最可信赖的人”,潜移默化地形成讲诚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