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如今的教师招聘客观上让专业性模糊化和边缘化了。”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呼吁,将师范教育作为教师入职的门槛。
中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这种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笔者至今记得20多年前主管教育的副镇长在暑期集训会上的话:“现在的教师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你们不想干了,我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读过几句书的人来,还教不了几加几?”不仅教育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学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而且老百姓也认为教小学就是哄孩子们玩,教个孩子算术、拼音,教他们认几个字,谁不会?要啥专业性?
近年来,尽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性的职业来看待的呼声,但一是应者寥寥,二是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解释不足,三是没有系统的、持续性的提高教师专业性的规划,以至于这些声音很快被各种喧嚣淹没。
对教师职业最大的误解就在于把拥有知识和传授知识混同起来。很多人把掌握知识的稀缺程度作为专业与否的判断依据。他们认为会算会读会写就会教。事实上,虽然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但其专业性并不体现在这里。教育家杜威曾说:“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使学生理解。”拥有知识的高深程度只是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性的一面,而不是全部,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这才是教师职业专业性重心所在。
对教师职业误解在于对教育效果的认识显性化、浅表化。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了多年,也就认了几个字,学了X+Y,读了ABC。就学科教学而言,这些都是显性的结果,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都有隐性的教育教学效果。以科学课为例,学生在科学课上不仅要习得显性的科学知识,还有隐性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些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由于隐性效果不可知,不可察,有些学生学了一大堆知识发现没有它们可用之处,开始怀疑学校教育的效用,质疑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对教师职业误解还在于对教育效果的认识狭隘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去影响。”教师不仅要教学科知识,还涉及到智慧、感情、意志、信念等。即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知识人。但人们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却是以知识为标准的。
专业的事,须由专业的人来做。一个未经系统的、专业的师范教育训练的人,只是凭借考前突击就能通过考试,拿到教师资格证。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师资格考试是有问题的,至少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在考试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撞大运”的还会大有人在,哪怕只是极少数,也是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损害。笔者以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重心应该下移,面向实践。即便是师范专业,也应做一定年限见习教师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