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初三、高三的学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师生都陷入了紧张的节奏中。
毕业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试卷——讲评——试卷”的循坏往复。学生白天在校与试卷“拼搏”,晚上放学后,各位为学生好的教师还在担心学生哪部分知识掌握不牢,或者什么题型还没有碰到,你一张我两张地发些试卷。学生要完成他们,快的也要十点后,慢的有到次日一两点的。教育的涵养熏陶窄化、僵化为与心灵隔离的应试,学生们疲惫不堪。
然而,近邻日本中小学生的生活节奏似乎正朝着与国内相反的方向变化。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一些学校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中小学生因为玩手机而睡眠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试点实行“睡眠教育”,要求学生早上7时之前起床,晚上9时之前睡觉,且每周设定检查时间。报道说,在日本大阪府淀川区长期实施“睡眠教育”的学校,产生的正面效果逐渐显著,学生迟到缺席的次数大为减少,而且成绩也有了明显上升。日本教育界人士主张积极在全国推广这样的“睡眠教育”。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故而每当“冲刺”时刻,教师和家长一定不要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
思想是行动的原动力,如果教师和家长弄清两个关系,摒弃两种思维。也许学生的睡眠就回来了。
两个关系。其一,“充足睡眠”与“勤奋”并不对立。不管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实际的体验看,中学生每天至少需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休息不足,大脑的活跃性和清醒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即使采用各种办法塞给学生很多的知识,他们也“消化不了”,这样不但损害了他们的身体,还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毅力。睡眠不代表懒惰,勤奋也不意味着要拼时间、博身体。其二,不要把勤奋误读为苦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经典名言以及“闻鸡起舞”“枕戈尝胆”“悬梁刺股”等古训,常常被教师、家长用来激励孩子。不管这些名言和故事是否有虚假的成分,学生不应学其形,而是要体会其中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不能以不休息牺牲身体为代价,“两头顶着星星走,不知阳光在何方?”“起五更睡半夜”式的磨时间绝对是错误的选择。
两种思维。一是过度焦虑。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船到桥头自然直”大家都懂,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宣讲也一直没停,但一些教师、家长一直抱着“读读读,书上自有黄金屋”的老思想不放,以为只有考上心仪的高中、大学,孩子将来的前景才光明。于是,越到中高考的“关节点”,他们的焦虑越重,见不得孩子玩耍,见不得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无目的的事物上,不断把压力传导给孩子。二是时刻想着用强权剥夺本属于孩子的一切东西。要知道,学生即使接受大人的意志,实现考上了满意学校的目标,也可能会产生“主体感逐渐消失”“自我意识的消亡”等问题,不尊重他们,教师和家长得到的兴许就是当头一瓢冷水。
至于如何提高练习的精准、质量,可以说大可不必要啰嗦,大多数老师都自有妙招,一旦思想转变之后,他们会信手拈来。学习提倡勤奋、拼搏,但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是教育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