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
因教师批评学生而导致教师自身受到家长或学生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因为受到教师批评而出现的学生逃课、离家出走甚或发生悲剧等事件也是时有耳闻。在由过去人们信奉“教不严,师之惰”,到今天众多教师视批评为“雷区”的巨大变化中,不光是教育界,全社会同样有必要去深刻反思并形成共识:孩子真的批评不得吗?如何才能让批评回归为必要的教育手段?
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一出生便受到长辈百般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而言,必要的批评能促使他们幡然悔悟或悬崖勒马。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能用平常心看待批评的舆论氛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其一,教育发展新形势呼唤有关教育惩戒法规的及时出台。时下教师批评学生顾虑重重,乃至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明哲保身的想法,莫不缘于近年来教师批评学生产生纠纷以后高举的“大棒”多是打在教师身上。为了让批评等惩戒手段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解除教师的忌惮之心和明确惩戒的分寸,使批评有理、有据、有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很多国家早已明确、肯定了惩戒的必要性,如韩国还专门通过了《教育处罚法》等有关法规,因为有了惩戒的依据,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有一个规则约定。尽管各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经验,但许多国家因为有了教育惩戒法律而出现的良好教育秩序,这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其二,需要审慎看待和适度运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如今,随着“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规定的执行,以及在对教师评价中加入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许多教师已是谈“批评”色变、畏“惩戒”如虎。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关乎教师的考核、晋级等切身利益,因此,很多教师在批评时不得不小心谨慎,而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一些学生违纪的气焰。可以说,尽管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一定合理成分,但假如学校过分看重这种评价,其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审慎看待家长和学生的评价,并适当降低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和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打消教师批评学生的后顾之忧,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当然,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的艺术和水平。而同时必须正视的是,所有这些都有赖于一个前提:社会、职能部门及学校为教师敢于和合理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创造一个必要的、适宜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