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书读评】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近期,我阅读了罗杰·R·霍克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作者由浅入深地揭示了心理学史上影响了无数人的40项重要研究,并且指出,正是因为人们了解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知道了其中原理,于是会更乐意做出某些行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由于全书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我在这里试举一例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在第十四项研究“你在哪方面更聪明”中,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人的聪明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在考试或者某些学科表现欠佳的学生(或者成人)却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十分聪明。

加德纳提出,人们具有九种截然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项名为多元智能理论(MI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育界将“学习障碍”重新命名为“学习差异”,改变了世界对学习、教育和智力的看法。

教育只有充分挖掘个体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考试成绩仍然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试是明确的通道,唯分数论之,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试有其在选拔人才上的一定作用,但也有“过度概括”的弊端,把本来对复杂个体的评价,用“分数”这一个维度来统摄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偏见。比如,我就见过两个小学生在交朋友时,会先问对方在班上的成绩如何、是第几名,然后根据对方成绩的高低,来选择自己对他的态度,这样的“交友标准”让我很惊讶。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能反映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而这种目的不可能简单或者直接地通过一种科学理论来实现。考试系统也好,MI理论也好,都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它自身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目的,即我们所说的“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

人的聪明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不要简单地从某一方面对人做出否定判断。如某个学生数学不是很好,就说他笨;某个孩子小学成绩不好,就说他中学成绩也好不到哪去。这样的评价都有失偏颇。或许多动的孩子更有天赋成为体育健将,一个孩子数学不好但是很有音乐天赋,等等。如何找到个人的优势和长板,在有些时候比弥补劣势和短板更为重要。不要忘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有一种叫做“合作”和“团队”的东西,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人合作来弥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只有长板才是个人在团队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为个人不可被替代的标志。

根据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低年级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儿童更强,更容易受到某些期望的微妙影响。如何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需要老师、家长、孩子多方参与,从早先的教育抓起。

孩子有两个最常见的活动空间,一个在学校,另一个在家庭。在学校中,老师们要转变对于“优等生”和“差等生”的传统评价观念,把不同学生的“学习障碍”转换成“学习差异”,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个独一无二的学生。试着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也许就是老师一个无意中的发现,给他增添了自信,为他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我们并不希望教育成为一个生产产品的流水线,把所有的原创都变成“统一”,那无异于剪去了孩子的翅膀,让他们无法自由飞翔。除了对于冷冰冰的分数的关注,更需注重的是教育中的“人”,不是吗?

如果说老师的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所有的孩子,这个时候,家庭教育就更加不可或缺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家长应该多留心孩子的成长,去发现自家孩子的天赋与优势,并积极引导孩子做出尝试。而孩子自身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自我的认知也会逐渐明确,能自主判断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从而确立起自我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愈来愈多的父母明明知道自己的小孩没天分,却硬要逼小孩进某个圈子。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被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弄得身心俱疲的孩子。试问这其中有多少出于“被强迫”?多少出于真正的热爱呢?有人就笑称,在中国,学艺术的孩子都超过维也纳总人口几倍之多了。如果小孩真的有天分,不管父母说什么,他都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特长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切勿揠苗助长,更别盲目从众。“减负”的关键不仅在学校,更在家庭。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复杂的,靠单一的评价机制不足以判断优劣。人的智力、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储存和提取过去经历的能力,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不擅长时,不要失落,不用悲伤,转化思路,仔细留意另一个方面,说不定那才是你的优势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书  好书词条  差异  差异词条  尊重  尊重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个性  个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