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谁在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筑起了藩篱?

近日,文汇报发文认为,奇妙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本,正是在自然中,孩子们获得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这也是科学研究和未来孩子们社会生存中最重要的东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玩耍的时间、放松的心情,还有对科学、创新的直觉。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它里面充满着无尽的神奇,蕴涵着丰富的学问。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就能聆听到大自然的呼吸,领略到大自然的奥妙。可是,这充满着神奇、蕴涵着学问的大自然,被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童年也被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特长班,一遍又一遍地刷题占据了。说起这里,我们不妨先看看两组对比镜头。

镜头一:新学期刚开学不久,一些家长经常责骂自己刚上幼儿园或刚上小学的孩子,骂他们贪玩,不听话,骂他们经常趴在地上捉虫子,玩蛐蛐儿等,把衣服弄脏了。于是,孩子逐渐变得乖巧了,听话了,干净了。

镜头二: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小时候,父母常带他走那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雨后走在路上,泥水裹脚,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浑身是泥。大自然给了他丰厚的“馈赠”——玩泥巴的喜悦和看竹笋破土而出的兴奋。

两组镜头,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我们自知端倪。大凡学过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幼儿阶段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在草地上打一个滚,趴在地上捉两只蚂蚁,到草丛中网三只蝴蝶,和小伙伴捉捉迷藏,等等,这是他们此时的兴趣。他们需要通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和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尽情玩乐,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而不是要会认多少字,会算多少算式。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爱好自然,从小就对昆虫十分着迷。为了观察昆虫的生活,他可以从太阳升起到太阳下山,一直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当他花了三年时间观察雄槲蚕蛾的“求婚”,快要取得成果时,槲蚕蛾“新娘”却被一只螳螂吃掉,于是他从头再来又观察了整整三年,终于得到结果。就因为他对昆虫的痴迷观察研究,最终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对世界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在回顾他的成长经历时曾说,人生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的确,儿童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大自然对他们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只有让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像法布尔那样趴在地上观察昆虫,像福井谦一那样玩泥巴、看竹笋,像小柴昌俊那样与小伙伴追逐赛跑,他们才会感到童年的愉快,才会有愉悦的心境。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先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他们只关心孩子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他们一味地敦促孩子读书,做作业,整天地把他们禁锢在课桌旁,与课本为伴,和练习题为伍,孩子从小就没了玩乐的时间。要是孩子趴在地上看看蚂蚁、捉捉蛐蛐儿什么的,就会因为耽误学习时间、弄脏了衣裤遭遇责骂。我们的家长,他们舍得让自己的孩子用整整六年的时间去观察昆虫吗?他们能像福井谦一的父母那样,常带孩子去那泥水裹脚、一步一滑的小路吗?

再说说我们的学校。春游、秋游本是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它既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可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怵于安全压力,这些活动被无情取消了。还有,受家庭和教育部门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不得不用“时间战术”“题海战术”抓分数,谁愿意带学生观察昆虫、树叶?谁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去练习篮球、体操?

就这样,家庭的粗暴干预,学校的无奈禁锢,在孩子与大自然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藩篱,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特长被忽视,兴趣爱好被扼杀,大脑思维被禁锢,最终被训练成考试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人民日报曾刊登一篇题为《有多少“法布尔”被我们扼杀》的文章,责问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确,不彻底打破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模式,不彻底拆除孩子与大自然之间那一道藩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法布尔这样的人才的。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藩篱  藩篱词条  大自然  大自然词条  之间  之间词条  儿童  儿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