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让人崩溃的官场称呼》一文中,作者讲了这么一个身边事:“晚上打开电视,一条新闻片的字幕让我看后一愣‘南京××学院副校长’。我提醒制片人朋友,学院领导的职务应该是院长、副院长,而不是校长、副校长。制片人回复,其身份是由院方手写提供的,院方解释,他们在行政公文里统一写为‘院长’,但是为了与二级学院区别,其他场合一般都称为‘校长’。”(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在官场体系中,官员的级别与称呼无比重要,因为这些关系到官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其享受的待遇,渗透在很多细节中,诸如名单的排序,座次的排列,核心的确定等。行政级别与职务维系着管理的稳定,支撑的是行政权威。然而,学校毕竟不是官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所需求的现代公民。在校园里,将官场的行政管理体系用于学校的教育治理,过度彰显级别差距,充斥官场做派,无疑会让校园失去文化气息,让教育偏离正常轨道。
如今的诸多学校,依然是行政管理一统天下,学校管理者靠的不是自己的学术水平,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是自己的专业权威,而是身后的位置、头上的官职、行政的权力。正因如此,管理者对自身的职务、级别、称呼无比看重。
当学校的管理者享受着权力带来的精神体验,沉浸于职位带来的心理愉悦,他们还会用心思考教育吗?还会按照教育的思维治理学校吗?在“官本位”的校园管理体体系中,决定“官员”行政地位的,是上级领导,而非教育本身,而其下级以及普通老师,要想在行政管理体体系中生存,也必须运用官场思维,迎合领导。如此,校园则变成了小小的官场社会,其空气又如何单纯得了?
校长的称呼是思维方式与治理方式的生动诠释与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窥视一些学校教育管理的着力点,其教育治理的生态与境域也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称呼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管理决定教育的走向,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在行政管理体系下的学校,我们通常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官本位”思想,已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诸如媒体多次报导的“五道杠大队长”“全员班干部”,为了当选班长给老师送礼,等等。学生对职位的看重,到底是上进的表现,还是被教育者“官本位”思想感染,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寻求民主、开放、平等的意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管理者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公民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非在学校里人为地强化等级差距。校长也好,管理者也罢,都不可更改其教师身份。过度看中“官员身份”,显然迷失了自我,也偏离了教育的方向。
李镇西老师曾在一次讲话中这样呼吁:“希望以后老师和学校干部之间,都互称“老师”,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教育应当是纯粹的,校园应当是纯净的,“老师”应当是最美丽的称呼!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工作者认真反思。
当然,称呼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要真正让教育称呼“去官员化”,还需要彻底去行政化,真正建立民主治校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学校回归学校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