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扼杀学生创造力的,不是学校而是教育观念

“学校是如何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的?”这一话题引发不少人讨论。有网友认为,低端的教育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限制创造力发展的最大敌人就是标准答案。也有网友认为主要是教师自身眼界狭窄、知识面不足、思维固化、照本宣科。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我国教育存在许多弊病,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其中,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现象确实大量存在。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英语,必须掌握严格的语法和准确的读音。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减少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要升入大学必须经过高考,列入考试科目的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而且需要记住大量的标准答案,否则在高考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于是就只能拼命地背书,助长了教条主义,以至于在参加工作后也离不开“本本”,自己没有一点主意;教学评价就更简单了,考试成绩就是唯一的指标,谁要谈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成长,那似乎是太“幼稚”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观念。我国许多地方有一种习俗,对新出生的婴儿要将双腿双肩包裹起来,以防出现畸形。但是医生极力反对束缚婴儿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畸形。这与我国的教育有点儿像。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适当的矫正措施是必要的,但不能抹杀孩子们的创造个性,不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想成为驻外大使的孩子,可以多学一点儿英语,而对于想成为中医的孩子,少学一点儿英语也应允许;许多电视主持人上学时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类似这样的学生就没必要非得记住那么多的公式;学生能够给出比教师更加高明的答案,教师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强求一律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英语说得呱呱叫,汉语成语却不会几个;模仿能力没的说,创新能力却近乎为零;乐于简单重复,不愿意接受工作中的挑战;遇到问题绕着走,别人都没做过的那就不能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代替了规模扩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成为一个教育战略问题。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可能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今天可能要彻底改变。对于这一点,教育工作者似乎还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

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研究制定英语课程的开设办法,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有的学生需要强化,有的则要弱化;二是强化职业导向,将高中阶段作为职业准备阶段,加强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借鉴吸收美国和德国的成功经验;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大幅提高教师入职标准,同时也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扼杀  扼杀词条  创造力  创造力词条  观念  观念词条  而是  而是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