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让孩子与父母团聚,才能化解留守儿童之困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留守儿童”已成为亟待关注与保护的社会群体。日前发布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生活或交由无监护能力的一方共同生活。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直接地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笔者所处的小县城,仅仅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有两起留守儿童跳楼自杀事件。熟知她们的人提到这样一些零碎信息:前者尽管成绩优异,但她特别羡慕其他同学父母考前送衣送饭;后者小小年纪,却必须自己照料自己,多次抱怨父母一年或几年才露一次脸。她们的无助和脆弱让人心生怜悯。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母亲过世,他祖父给他请假,让其送母亲最后一程,他不仅照常上学,课间竟然嬉戏追逐。班主任曾试探他母亲故去真伪。“是的,她在上海死的,又拖了回来。”难以置信的冷漠。

笔者与这“冷漠孩子”多次沟通,发现监护的“盲区”,教育的“误区”,环境的“雷区”是导致他过度冷漠的主因。

监护“盲区”。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冷漠孩子”是由年事已高的行动迟缓的爷爷租房陪读,爷爷只满足他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冷漠孩子”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冷漠孩子”的爷爷已经丧失了监护能力。这与湖南出台系列措施的第一条,“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生活或交由无监护能力的一方共同生活”相吻合。

教育的“误区”。“冷漠孩子”不到三岁,父母就去上海打工,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前几年情况好转,父母就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只问“考了多少名”,几乎没有关注过他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环境的“雷区”。城区遍地是网吧和电玩城,还有迷人的电影院,但凡节假日,“冷漠孩子”就三地流连打转。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爷爷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而学校在监管上无能为力,节假日的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留守儿童群体中,这种情况绝非个例。如果他们身边有监护有力的父母或者其他亲属,肯定不至于如此。不难看出,《湖南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化解留守儿童之困上,牵住了牛鼻子。

对所有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永远没有替代品。生儿就要养儿,作为父母,“养儿比生儿更重要”,故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湖南出台的这项《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推动农民工均等享受公共服务,推进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这些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健康教育都是“重中之重”。对于留守儿童,各地已经有很多“治标”的配套手段,要想从根本上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理当出台像《意见》一样的文件,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时空分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留守  留守词条  团聚  团聚词条  化解  化解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