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暑期来临,不少大学生开始寻思“找关系”开实习证明。记者调查发现,60元就可在网上买到“实习证明”,店铺承诺盖公章,加价还可安排公司“回访不露馅”。然而,记者追访所涉企业,工作人员称“毫不知情”。
部分大学生购买“实习证明”,固然有精神缺“钙”导致的投机取巧等主观因素,也和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质量不高密不可分。如果实习时间和准备考研、找工作发生冲突,难免导致一些大学生采取“变通”的做法。
这不由得让笔者联想到自己的实习经历,除了个别同学选择灵活实习,绝大多数同学由学院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了避免和准备考研、找工作发生时间冲突,学院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同学们被分成了8个实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实习指导老师和组长。由于实习单位和专业所学对口,能让同学们加深对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的理解与认识,即使需要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同学们依然干劲十足。实习结束后,每名同学都进行了书面和口头的实习总结,都觉得很有收获。说到底,倘若实习能够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亲历亲为的。
实习既考验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乎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一些高校充分调动校友资源,大力开拓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可是,依然有少数高校没有转变观念,使得大学生实习沦为某种意义上的“走过场”。正是因为实习没有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有了“软肋”,买卖“实习证明”才可能乘虚而入。
实习作为一个社会化历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如果大学生实习只需要一张纸来证明,获得实习学分的成本就很低廉。避免让买卖“实习证明”钻空子,需要高校尊重和回应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在实习时间安排、实习质量提升上多下功夫,加强实习前的指导、实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实习结束后的核查,让制度善意落到实处。
实习不仅是一个任务,也是大学生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与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杂草”丛生,需要进行信仰驱动和价值领航。当“真实习”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弄虚作假的“实习证明”自然会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