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听闻一些老师仍然很忙,忙于出席毕业生的“谢师宴”。学生考了高分,即将进入名校,依地方风气,家长要办“谢师宴”。为避免届时老师分身无术,纷纷提前预约,于是教师就得排出个一二三四的顺序。教师对这样的活动持什么态度,是个人自由;他对学生的“谢恩”有什么样的认识,也只能展示其个人的职业境界,没有必要指指点点。只是,每天泡在这样的“谢师宴”上,互相说着恭维话,接受家长的馈赠,师生关系在酒桌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认识又会是什么样呢?
旧时乡间,大户人家建屋、筑坝、垒猪圈,请工匠来做。结束时,有“谢工宴”,东家请师傅们喝顿酒,席间奉上工钱,说些感谢的话。工匠们忙活多日,开怀畅饮,吃饱喝足,背上行李,到下一处去做了。我插队的地方,一直保留这样的习俗。随着经济发展,雇佣形式多样化,这种吃喝一顿表明短期雇佣关系结束的仪式,现在好像淡化了,但“谢师宴”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而兴起。“谢师宴”后,老师们要去接下一届学生,有的假期中已经开始带“新高三”,这很像工匠们酒足饭饱后又开工了。
我无意评论老师们出席“谢师宴”的满足感,只是看到一些老师津津乐道家长的馈赠,觉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被这种津津乐道贬低了。同样,我也无意对家长的“谢师宴”说三道四,他们对“教师”“学校”及“教育”是如何认识的,我不评论。我只是想知道:那些考分没达线或是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家长,有没有摆“谢师宴”?而那些老师是不是愿意出席这类学生的“谢师宴”?
年复一年,“谢师宴”以各种形式在延续,这说明社会教育观念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的尊师重教。教育界是不是应当正视一下这样的教育文化?
教师的教育姿态过低,其所有的努力将变得一文不值。20多年前,某校要求初中班主任想办法挽留“年级前30名的毕业生”,直升本校高中,“保住优质生源”,不让他们报考其他名高中。学校行政决定“留住一个学生,发400元”,这在当时是比较大的诱惑,相当于老师半个月工资。有个班主任说“我干不了这事”,一句话没说,先后放走了五个学生。有人认为她犯傻,只要她开口,学生是有可能留住的。可这位老师说:“我不能让学生认为一名教师只值400元。”有位家长实在过意不去,认为老师“吃亏了”,拿出400元钱请老师无论如何收下。这位老师说:“学校侮辱了我一次,没想到你又侮辱我一次。”我非常希望更多的家长了解这样的事。如果家长认为这位老师职业态度好,有仁爱之心,你就向他学习,也把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好,也关心社会幼小老弱,也遵纪守法,做个好人;你不能用一顿饭、一个红包感激老师,然后继续坚定地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徒。
不久前,有人想结识几位老师,托我邀请大家在一起聚会交流。我的青年同事说,虽然只是喝喝茶,但她的孩子在我们学校读书,有事可以到学校来谈,我们还在职,就不破例了。我转致了同事们的意思,这位家长感动地说:“老师们这样自律,也教育了我,孩子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我很放心,一定支持你们!”
我也一直尊敬那些讲究职业品质的老师,无论教书做人,他们都一丝不苟,谁也别想诱惑他们违背职业尊严。他们早在教育教学中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一生保持从学校获得的教养。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谢师”不必“宴”,做个正派人,就是对教育的报答。
在学校工作多年,我觉得任何针对教师的“教育”或“规定”都有些多余,毕竟教师受过专业的教育和训练。他是“师”,不同于一般工匠,他的职业责任是传播正确的观念和知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他个人应当有思考。荣誉、责任与职业尊严,只能取决于个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