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师德建设年”为何成了“折腾教师年”

今年年初,笔者所在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把2016年定为“师德建设年”,并为此大张旗鼓地召开了动员大会,下发了《师德建设年实施方案》,与各县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如今师德建设进程过半,我们基层教师的普遍感受就是这哪里是“师德建设年”,分明是“折腾教师年”嘛!

繁琐的“规定动作”,让教师疲于应付。按照《方案》要求,师德建设分为宣传发动、学习讨论、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大量的“必做动作”。

拿“学习讨论”阶段来讲,《方案》要求每周至少一次教师集体学习,学习笔记不少于2000字,每两周不少于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同时还要进行与师德有关的各种形式演讲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除了这些更让人咋舌的还是“人人参与家访、生生都要访到”的家校联系活动。如此“规定动作”看着就让人眼晕,做起来更难以招架。

众所周知,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回应学生、领导、同事及学生家长的各种需求,现在又要教师来完成名目繁多的师德建设任务,造成了教师普遍超负荷运转,身心俱疲。

然而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规定动作”的落实情况又十分重视,经常检查、评比。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在排名中不落后,教师为了不拖学校后腿,就有了师德建设材料的各种造假。以家校联系活动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是城区学校,班级都超规定班额,一个班级70多人,让教师人人家访到,基本不现实也不可能,无奈之下,只能编造家访记录了。

至于师德学习笔记、集中学习情况及自我查摆师德问题等,《方案》虽然规定了某个阶段笔记的字数、学习的次数、查摆问题的条数,但实际情况是,教师集中学习体会大部分是抄写的,集中学习记录有的是学校编造的、查摆问题也是网上下载的。

于是,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的师德建设年活动,内地里却充斥着形式主义做法和各种材料数据的造假,让基层教师饱受“折腾”之苦。不禁让人疑问这到底是在提升师德,还是诋毁师德?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在教育领域滋生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谁该来为此负责呢?

作为“师德建设年”实施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次活动中制造的“动静”不小,也赚取了不少眼球,但为啥让基层教师叫苦不迭,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词条  折腾  折腾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