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近日制作了一期名为“安徽毛坦厂,‘高考梦’工厂?”的节目,开头的解说是“它明明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却被外界视为一座高考工厂”。对毛坦厂中学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问题恐怕就出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上。
毛坦厂的高考成绩有目共睹,在节目中不少学生、家长就认为它是一所好学校。然而,也有毕业生极不认同母校的管理模式,有学生就坦言:“毛坦厂中学这种教育,把人的本性全部给弄没了。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把所有人做出,不管是什么东西,经过那个机器之后都一样的。三年的时间耗尽了一个孩子至少七八年的精力。”
提前透支体力与精力的教育会给学生的未来带来什么呢?在六集纪录片《高考》的第一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中,该中学的毕业生回校看望老师时说:“大学里好无聊啊,每天都睡到11点,起来吃点饭再接着睡。”为什么一个在中学那么勤奋的孩子到了大学就浑浑噩噩了?
类似毛坦厂这样的中学确实向高校输送数以万计的本科生,其中一些人成了社会精英;这些学校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子,尤其是落榜生上升通道问题。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学校不反思自己的办学是否有违教育价值,是否尊重学生的理由。
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曾批评道:“现行的教育模式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任意操纵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激励的学习者’。”相比而言,“考试工厂”是不是更甚?借用学者俞吾金的话来说,“在学校生活中,考试永远是无冕之王,是宏大叙事,是至高无上的母题。学生们的个性被压抑了,兴趣被抹掉了,健康被毁坏了”。
学校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升学,也不单单是为了人的眼下,教育还有他更为重要的价值。美国学者埃利奥特•W.艾斯纳说:“对于学校应当变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和人道的观念,因为我们的学校将成为什么样子和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孩子将变成什么样子息息相关。”“高考工厂”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确实值得所有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