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校本研修应提高“含金量”》的文章。作者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基层学校的许多研修活动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的通知或者研讨上,等同于教学任务布置会。
此种情况,笔者也曾遇见过。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纯属“走形式”,教师不知道怎么研、研什么。有些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个别学科只有一名教师,缺少同伴互助,校本教研更是无法开展,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针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教研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基层学校明确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并创新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实施“常态课改进计划”,明确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提高备课、观课和评课的成效,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督促教师时常想一想:我的这节课有没有成效?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教师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的形成既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优化。教师平时应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而不仅仅只是上好为了展示自己或应付检查而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优质课。如果教师的所有家常课都能达到公开课、优质课的水平,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是,上好家常课既需要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做支撑,更需要外部管理机制来推动。“常态课改进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的助推器。它有一个简单的操作评价标准,有严密的培训引领机制,同时也有一个对教师全员开放、供其反思和交流的平台。这项计划旨在改变领导随机抽查的“推门听课”制度,促进教师由“要我提高”向“我要提高”转变。
为推进“常态课改进计划”的实施,我们制定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与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家常课采取“两表三元”评价办法。“两表”即《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评教表》,“三元”即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三种评价方式。县教研中心建立专业引导队伍,筛选并优化“课堂教学实作经验”,设计并组织好乡镇、学校两级培训,让教师自己掌控《评价表》,主动进行成效检测与反思。片内、校际实行全员性开放,相互观摩、交流课堂改进的成效,形成了一个以“制定标准——培训引领——实践反思——交流提高”为内容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二是实施基于校本的“联片教研、连环改进”策略,创新校本教研组织形式。“联片教研”是一种校际资源合作共享的教研方式,主要形式有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合作、同伴结对和回乡支教。“连环改进”是促进教师个体不断改进教学行为的教研策略,从过程上说,是指对特定问题进行连续的实践审视,前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反思,成为后一次实践的起点,环环相扣,前后连贯,直至“问题解决”;从主体上说,这种“连环”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由群体合作实现;从内容上看,既可应用于对特定问题的探究,也可应用于经验在不同层次上的辐射与传播。
根据“就近、方便”原则,我们在全县建立了六个“教研共同体”。共同体围绕课堂教学的某一个专题,通过专家引领、个体反思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展开深入研讨。为了督促教师实施“连环改进”策略,我们采取了“一课连上”“同课异构”方式。有的学校还总结出了“一课两议”“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经验。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提升了常态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