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3月开始,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4个学院试点推行班级导师制,每个班级除了有辅导员之外,还额外配备了一个班级导师。(1月5日中国教育报)
据了解,在4个试点学院169位选聘导师中,共有46名教授、55名副教授及9名处级干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显然,他们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提供更好的指导。但要想让班级导师制收到实效,还需要设计相配套的制度。
首先,学校在设计选聘标准时,应有意识地加大人生阅历和经验的权重。要知道,青年学生最容易遭遇生活和心理困难,只有阅历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才能给学生更有效的指导。
其次,班级导师的工作付出要有相应的薪酬体现。作为班级导师,额外的付出必不可少。这更多的是一份良心活,从尊重劳动的角度而言,学校可以给予班级导师提供一定的薪酬或津贴。尽管这未必能够与导师付出的时间、精力等值,但要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出对班级导师的尊重和关心。
此外,应该对班级导师的履职情况建立必要的跟踪监督机制。比如,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及时了解班级导师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工作的频次和效果,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以便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胜任班级导师工作的教师及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