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十多所高校共同发起的“MOOCAP课程”全面启动,通过网络面向全国优秀的中学生教授大学课程,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了6门先修课。让“尖子生”们颇为心动的是,名校的先修课将与自主招生“挂钩”。
人们往往把学校集中招收尖子生称为“掐尖”。与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学术地位相适应,招收的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自然应该是一流的,这是人们都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当然,这里“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高人一等,而应主要指学习力、创造力等优于其他学生,而往往不是指在一切方面都全“尖”。
针对“大学先修课进中学”是换个模式“掐尖”的说法,委实不能作为对“大学先修课进中学”是否合理之争议的根据。借助于“MOOCAP课程”面向全国优秀的中学生教授大学课程,价值何在?在笔者看来,这种以知识传播为目的的活动,本身并无坏处,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而且应该看到,人的理解力、学习力、创造力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适合提前学大学先修课,有的则可能不适合,不能因为一部分人不适合就忽视或否定了其他人的适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允许试,等等看。至于一些名校的先修课将与自主招生“挂钩”,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都不妨一试。
从另一个方面看,“MOOCAP课程”对于引导网友尤其是中学生对网络的正面利用,使在线学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或许还具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前不久,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新媒体论坛上,清华大学两名在校学生张琛、杨扬对现行在线教育的市场效率问题做出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他们在《“MOOC”困境:发生在知识分享中的媒介市场效率问题》中指出,高注册率、低成功率问题将会成为未来制约慕课全球发展的主要因素。
清华大学等名校采用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CAP(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相融合的创新方式,也可看作试图破解“MOOC”困境的积极探索。虽然这种融合在机制设计上或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但从激发和引领人们的在线学习热情方面来看,或许迈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