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的一条微博引爆网络:“这是学生们刚刚离开动物博物馆的现场,满地垃圾,一片狼藉。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了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
从这条微博中不难看出小学礼仪教育有多难。我相信去参观博物馆前,学校肯定向学生强调过必备的礼仪,如不准乱丢垃圾,不准高声大叫,不准打闹,等等。但一出了校门,就都乱套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小学生来了,就好像鬼子进了村,弄的博物馆满地垃圾,一片狼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呢?
我国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在讲环境问题时,提到:“国人都没有保护我们周围环境的意识,最起码连随地乱丢垃圾这样的恶习现在仍然存在着。”柏杨先生还指出:“中国人总是把又脏又臭的鞋子放在楼道里,弄得到处是酸酸的味道。”连大人乱丢垃圾、乱放鞋子的恶习都那么难改,更何况被耳濡目染的小学生呢?改变一个坏习惯,至少得重复二十一次正确的习惯。而这些坏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言传身教、日积月累形成的,要一时之间改变,还真像行路难一样,难于上青天。
教育好大人,我们一时很难做到,但教育好孩子还是能够做到的。为了多留给后人一些文化瑰宝,少留一些疑难杂症,就必须要正视礼仪学知识。现在的礼仪教育,只是讲到纸上,没有落到实处。要改变小学生礼仪习惯,还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做一系列工作。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老师得利用学科教学、晨会或班队会向学生讲解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把这些知识落到实处,不能只是讲讲,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通过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等方式,使理论知识见于实践。发现有不符合规范的也可及时纠正,加以整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要结合起来。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访谈等方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礼仪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家长不配合的话,就很可能出现“五加二等于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