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进课堂并非推广传统文化万能良药

中医药知识在不少人眼中是一门艰深的学问,甚至带点神秘色彩。不过在不久的将来,浙江中小学生有可能会在课堂上学习中医药知识。据新华社报道,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将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

中医药文化被重视当然是好事。众所周知,当下一些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人们对其了解和认识不足,甚至不时会看到一些对传统文化的负面评价。传统文化可谓中国文化之根,影响力降低毫无疑问会影响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此前各地也开展过不少探索,比如推进京剧、书法、国画等进课堂。

在笔者看来,包括中医药知识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课堂,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从事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从而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此外,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被繁重的语数外等固定学科知识占据,高考之前缺乏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导致以“分数定专业”“以专业定终身”等人生规划的被动。传统文化进课堂,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自身能力、特长的重新认识,进而对未来生涯规划有更多选择和清晰判断。

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仅作“运动式”推广,要有对“进课堂”之后的相关教育程序的谨慎研究。须知,传统文化并非“傲然于世外”的孤立存在,也绝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在受教育阶段接触内容更多、范围更广的文化知识,但同时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未必适合每一名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所在。

笔者以为,基础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储备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真正的专业研究未来还要交给高等教育。因此,中小学对传统文化传授程度的把握十分关键:“进课堂”的程度太浅,学生重视不足,效果不理想;程度太深,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超前教育”,有可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传统文化进课堂之前,必须审慎思考与研究。传统文化进课堂之前首先应该储备足够的教师资源。传统文化的传授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更要求有能力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可是,当前诸多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进课堂之前缺乏必要的师资,往往是先进入、后培训,不少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一边自己接受陌生领域的再培训,一边再去教学生。京剧、书法也好,中医药知识也罢,没有专业度较高的老师去教,其教育效果值得担忧。

传统文化进课堂之后,有关部门应该对整个教育程序作相应指导,从教材到考核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当下诸多传统文化课没有统一教材,只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理解选择和摘取部分相应内容进行教授,深度不一、广度不一、内容不一,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编写专业、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学生未来有正面影响的统一教材是必须的。此外,既然要进入课堂,必须有相应考核来呈现教育效果,考什么、如何考、考到哪种程度等,自然是教育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也是必须的。但各地在具体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进课堂并非推广传统文化的万能良药。即使有效,进课堂也仅仅是起点而非终点,未来依旧任重道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良药  良药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万能  万能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并非  并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