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反之,一所薄弱的学校,必然有一群不给力的老师。硬件设施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加以改善,达到“硬件”均衡。作为学校核心“软件”的教师,唯有通过校际间的流动来实现师资力量的动态均衡。
薄弱学校的教师通过流动体验新的教育环境,置身于优秀教师群体,有利于他们开阔教育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优秀学校的教师通过流动可以了解更多的、更真实的教育现状,从而唤起他们的教育情怀,以他们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引领薄弱学校的发展,帮助薄弱学校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流动这盘棋,下活了是好棋;下坏了,可就成了臭棋。如何下活这盘棋,需要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听取多方意见。可以先试点实验,边试验边总结,待方案成功后,再全面推行。切忌主观武断,长官意志,不顾实际,盲目推行。
目前,不少地方实行了教师区管校用,在师资流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容易忽视教师的生活困难。教师不仅是为学校的教师,还是子女的父母,父母的儿女,配偶的爱人。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也不能不顾家庭责任,因此教师的住房多选择在工作的学校附近,既便于工作,也便于生活。教师流动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生活,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城区过大,如果交流学校离家过远,超出教师的承受能力,交流必然会引起教师的抱怨,甚至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流动无疑对教师是不公平的。
二是容易忽视教师的工作待遇。教师流动和以往的支教不同,支教是工资关系留在原学校,支教期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有的学校还有支教补贴。而教师流动实际上是被新学校聘用,工资关系应该在新的学校。由于校级差异,不同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存在差距,收入增加,没有问题,一旦收入减少,必然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保障区内教师收入待遇均衡,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观意愿。教师流动如果一刀切,全部由行政派遣,这种“拉郎配”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不妨尝试双向选择的方式,建立交流信息资源库,录入学校教育教学岗位需求信息和交流教师个性信息,供双方自由选择。在整个交流工作中,教育管理部门只负责建立信息库和制定交流规则。这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意愿和学校办学用人自主权的教师交流,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能保障教师流动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