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书读评】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一书,看似内容有点散,但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当教育无所不包的时候,教育基本上就无所作为了。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及开放的思维状态,再多的课程都无法摆脱经验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泥淖。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孩子成长究竟需要什么?如何看待孩子究竟该学什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这取决于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动。然而,现在的教育连一点发呆的时间和空间都不给学生,每天用作业和各种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没有自由哪来思想,没有探索哪来成就感?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自由、闲暇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们长大后具有创造力呢?

朱清时院士曾说:让孩子去争100分是浪费时间和资源、磨灭创造力。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朱清时解释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看来,对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必然会抑制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保持名列前茅要用掉孩子太多的精力。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靠什么呢?其核心还是学生思考力的培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索知识,让学生带着质疑、探索的眼光来看待知识,让他们具备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培养思考力,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和体验思考的价值和快乐。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更是为了探求知识创造的过程,探求知识形成的根源,融通借鉴,学以致用,产生新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的劳动结晶。只有让学生探求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握知识的内涵,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的思考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力不断得到锻炼的过程。只让学生记住某个知识点或概念,学生是不会真正把握其意义的。只有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才可以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而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概念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透过概念,把握概念背后的思维,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转到这样的过程中来,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篮子  篮子词条  点亮  点亮词条  装满  装满词条  好书  好书词条  而是  而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