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名单及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要定期向社会公布。
近年来,教育部在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很显然,要求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是促进高校公开、透明办学,满足师生和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这也在信息发布上让国内高校与国际接轨,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使新闻发布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
事实上,10多年前,我国就有部分高校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联系校外媒体,统筹学校新闻(校内外)发布。客观而言,有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回应师生、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的重大政策、成果的发布和学校舆论危机的应对,改变了以往被动、迟缓的形象。新闻发言人建立了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也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也有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基本的操作,就在原来的宣传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由宣传部部长兼任,新闻发言人几乎“不发言”。尤其在学校出现教育腐败、学术不端丑闻等最需要发言人面对公众的时候,发言人却消失了。就是媒体找上门,有的发言人也“无可奉告”,这让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舆论危机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新闻发言人没有获得充分的授权,一切都需听学校领导的指令。当学校领导对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不表态时,新闻发言人也就没有了方向。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因此对外发布信息,必须获得校方授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领导不支持、不信任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任何一条信息的发布,都必须请示,是很难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不少学校的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无可奉告”,是因为学校没有授权他们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就变成了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而不是为学校服务、对公众负责。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学校要给新闻发言人足够的处理新闻事务的空间。应该遴选合适的,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新闻发言人。他们在学校发生重大事件时,需要按照学校的意图发布,而在处理日常新闻信息、突发新闻事件时,应依据其专业素养和学校的基本规则处理,无需事无巨细都向领导请示。在繁琐的请示之后,重要的发布时机都错过了。
二是高校对新闻发言人没有合理的定位,尤其在面对舆论危机时,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不是发布新闻,而是“堵新闻”,不是和媒体保持沟通,而是想方设法防住记者。有些高校领导对学校负面新闻曝光感到十分恼火,他们会把责任推给新闻中心,指责新闻中心没有和媒体搞好关系。还有一些领导,在学校负面新闻被曝光后,不是想着怎样处理,而是想着在媒体上“灭火”,并把灭火的责任交给新闻发言人。更有甚者,在发布重大成果信息之后,媒体要求采访或者有一些问题要求证时,却拒绝采访,所谓“只发布信息,不回答问题”,结果引来对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这是完全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新闻观。高校必须意识到,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避免出现所谓的“负面新闻”。不仅校外公共媒体有责任报道学校的负面新闻,让公众知情,进行舆论监督,以让高校对负面新闻事件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就是校内的新闻机构(包括学校官方主办的媒体以及学生媒体),也应该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否则,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赞扬声中,问题会变得更为严重。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的媒体,几乎没有任何批评报道,全是一团和气的内容。如果某校内媒体报道批评校内不良风气,引起校外媒体关注,会成为严重的“事故”。反观国外一流大学的校内学生媒体,不少是针对学校办学中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有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学校“丑闻”,比如大批学生作业抄袭,就是被校内学生媒体曝光的。从近期看,这似乎有损学校形象,可是,从学校办学的长远看,却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开放心态,以及以“问题导向”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意识。这和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有关。在现代制度治理中,高校处理各类事务,有明确的原则和程序,权责分明。而且,要求处理过程公开透明。比如,学术不端事件是由学术委员会独立启动调查、处理,不会受制于行政领导。学校新闻发言人会按照规范的流程,向社会公开学术委员会启动调查的情况。而我国,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不是由学术委员会做主,而是要看行政领导眼色。行政领导如果不愿意启动,学术委员会也就没有声音,进而学校新闻发言人也失语,这时的新闻发言人,就被放在“火山”上烤。要知道,明知是学校的问题,却不能按正常的逻辑去处理,反而要粉饰,这不该是现代大学新闻发言人的作为。但在行政领导追求的所谓的政绩要求下,不得不为。这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直面的问题。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说到底,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大学,要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新闻发言人作用,促进学校开放、公开办学,以此来推进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学校各类事务的议事原则,为新闻发言人拓宽空间,让大学有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