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自主选择室友体现教育的人本主义精神

今年武汉多所高校开通了网上自主选寝室系统,大一新生们在跨入学校大门之前可以选择寝室。据悉,不少新生利用这一功能,变相选择未来的室友。为了找到志同道合者,新生们各出奇招:网上交流互摸性格,从兴趣入手寻找同道中人,公布个人信息广征室友。(8月31日楚天都市报)

大一新生对高校生活充满向往,在跨入大学校门前,能够自主选择舍友更是让人感觉新鲜。对此,有人说,志同道合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避免寝室内的矛盾;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取长补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包容精神。

毫无疑问,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以为,自主选择寝室应该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成年人在外租房子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个人的喜好与兴趣来选择室友,不会随随便便与人合租。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当然,有人会说,大学生和经济独立的成年人不一样,但笔者以为,这又是陷入了一种固化思维,就好像有些人批评大学生要求宿舍安装空调一样,“吃苦教育”的理念并非一定能取得实际效果,尤其是当成人使用双重标准的时候。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国外的大学生为什么不住集体宿舍。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学生少,经济条件比较好,比较重视个体的隐私,等等。但还有一个大多数公众会忽略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作“孩子”,而是平等看待,把每一个学生和孩子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管理者以此视角来审视住宿问题时,自然不会对学生实行双重标准,成人怎么样,学生自然也该如此。这种统一的标准和平等的视角也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其实,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父母或教师在教育中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你在教室里让学生文明礼让,自己却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你让学生们讲诚信,自己却私底下违背承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室友,却将不同背景的学生硬凑到一个屋子里……这样合理吗?这样的教育行为有效果吗?更何况,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兴趣和爱好的人,本来就难成朋友,何必非得住在一个屋子里呢?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终的目标。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为任何形式的工具。网上自主选寝室是教育人本主义的回归,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词条  室友  室友词条  体现  体现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