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心。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制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教育要落实其核心任务,并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但不得不说的是,教育中也曾出现许多悖论,许多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因多种原因出现了教育方向和重心的偏移——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品德的评估、重升学率轻素养。这样的教育结出了诸多恶果——学生轻则叛逆、自弃,重则伤害他人,破坏社会。湖南益阳市发生高三尖子生杀害班主任的骇人事件;复旦、清华等高材生毒死室友同学……作为教育者,看到这样的报道,能不警醒、痛心、反思吗?
为什么会这样?正如作家纪伯伦在《先知》里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应试化、功利化教育,让德育工作总是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忘记教育的核心,不可忘记我们出发的初衷。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工作应以爱为底色,爱学生,爱他们的才华,爱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就是德的培养。我想起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学生小东,高一时是学校的“问题生”,好打架,喜欢制造事端,而且他身后还有不少“小喽啰”。班主任对这样的学生很是头疼,批评教育无效,也非常无奈。升高二时,班主任建议家长让孩子留级,家长也并没有提出异议。
读第二个高一时,小东依然没有改观,新班主任也不动声色,只静观细察,经多方了解得知:孩子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能言善辩,知识面也挺广,因不甘遭受冷落,因而事端是他选择用来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摸清情况后,班主任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班长。之后小东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心管理班级,班级荣誉感爆棚。班主任用他、信他,他也以身作则,不断进步,团结同学,敬爱师长,遵守纪律……
高考,小东虽然只考了一个专科学校,但是在大二时,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学业事业两不误,为人处事的心胸气度不凡。每年教师节都会给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发来祝福,回家就会回校看望老师。
试想,如果不是后来的班主任悦纳小东,小东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给社会带来麻烦的小混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面对学生,教师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嫌恶之心。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教育的第一法则是“自然法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清自己,褪去懵懂、愚昧甚至是些小恶,帮助学生净化自己、高尚自己。
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面对一个个问题学生,似乎没有像我们一样苦口婆心,但马修老师用心观察他们,哪怕是让观众都感到嫌恶的无恶不作的孟丹,马修老师都为他被警察带走而惋惜地说“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马修老师面对被人们称之为“无可救药”的孩子们,总是犯而不校,给孩子们留足尊严,并等待着下一次引导他们的时机。孩子们内心的善意、梦想被马修老师唤醒,他们真诚而温暖的笑令人感动。
电影中,莫翰奇迷失了自己,总在扭曲自己美好善良的本性,多次冒犯马修老师,马修老师并不以此为意,而是努力帮他找回自己,莫翰奇在老师的爱和悦纳下成长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魔鬼,一个是天使,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帮学生发现并留住身上的天使,扼住或赶走恶魔。
教育就是用爱、用温情去唤醒,唤醒生命里的善,唤醒生命里的激情和智慧。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亚米契斯认为,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因此立德树人,更应该以爱之美德,感化学生,熏陶学生,唤醒学生。弗洛姆提醒我们“爱是一种能力”,更强调“爱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实施粗暴简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