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招到的第一位科幻博士生说,他是为了一辈子做科幻才去读博士的。该专业唯一的授课老师吴岩教授说,目前需要大力创建和发展科幻这个文学领域,也建议有影视专业方向的高校发展专门的科幻影视专业。
“科幻博士”这一概念去年就引发了公众讨论,如今,招到首个博士生,定位似乎也越来越清晰,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与去年公众激烈反对设置科幻博士专业相比,今年大家比较理性,但公众仍担心这一学位的设置是出于一种逐利心态。这让我联想到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后大家的反应:一方面是作家保持着理性,认识到作品有瑕疵,认为单部作品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提高中国科幻作品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是相关机构和一些网友兴奋无比,将作品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科幻博士专业的设置也是如此,如果不冷静、不遵循学科设置的要求,自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学科的设置要加大学校的自主权。2010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正式实施。《细则》规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一级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科幻文学作为挂靠在儿童文学专业下的一个三级学科,设置的自主权自然由学校决定,如果其具备教学师资,那么,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也算是践行高校自主办学理念,值得赞扬。
根据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首位科幻博士生姜振宇对科幻文学的认识比当时学校的定位更精准。这位科幻博士生,首先是一个科幻迷,从小就喜欢《飞碟探索》、《科幻世界》一类的杂志,平时也喜欢读一些科幻小说和相关研究文章,经常跑到北师大蹭吴岩的课。在他看来,这个专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科幻作家,而是培养研究者。他认为,科幻研究应该起到向普通人介绍作品好处的作用。科幻博士生导师吴岩也认为,考生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持久的热情。
精准的定位是化解公众质疑“科幻博士”的良药,这种质疑也并非鸡蛋里面挑骨头,而是对博士或硕士培养的担心,即越来越多的报考者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而是为了混文凭;很多学校增设专业更多的是为了扩招逐利。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就是明证。在博士培养质量下滑的背景下,人们质疑也是必要的,有利于监督高校理性设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