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被就业”危害不浅

正值毕业季,多位学生反映,某大学知行学院为了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部分“被就业”学生报考基层公务员时资格受到影响。(6月23日澎湃新闻)

此后该学院回应,未将接收函与毕业证挂钩,已经陆续更改涉事学生的“毕业去向”状态,并重新派发报到证。该省教育厅也称,已经协调相关部门联系高校尽快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就业。今年被这样“妥善处理”了,明年还会不会发生此类现象?

种种迹象表明,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并非个案,问题由来已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走高的今天尤为突出。按理说,高校负有指导毕业生就业的义务,为学生做就业形势报告、提供就业咨询都是高校的分内之事,然而,毕业生就业率考核奖惩机制的作用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与每位毕业生息息相关,更成为高校学院管理者的硬性任务,任务完成情况与管理者的利益相挂钩。

为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各出奇招:“不就业不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不交接收函的不予评定‘优秀毕业生’及奖学金补贴”、“按照规定时间上交‘接收函’的可以领到一定数额的就业补助金”。一些班主任也积极“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做假就业函,实在做不到的,班主任就亲自出马,在毕业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办好“就业函”,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就业率任务,并获取相关奖励。

然而,这种“被就业”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弄虚作假的“高就业率”不仅是在向社会传递虚假繁荣的就业信息,误导高中毕业生志愿的填报,而且会让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遭遇重重障碍,失去发展机会,让更多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影响社会稳定。

基于此,科学设置适宜社会发展的高校课程,努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加强高校与市场的互动交流,把就业指导作为专业课程来对待,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并逐步剥离高校与毕业生就业率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被就业”现象的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被就业”危害不浅  危害  危害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