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深阅读”被取代的趋势令人担忧

近日,国内首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在“南国书香节”中山分场发布。报告显示,在互联网环境下,阅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手机成为网民阅读的第一途径;“浅阅读”取代“深阅读”趋势明显;教育类图书需求大。(8月16日中国教育报)

由于阅读方便且成本低,手机成了人们获取阅读的最主要途径。这造成的结果便是“浅阅读”取代“深阅读”的趋势明显。在互联网时代,这与公众预期相一致。但要思考的是,二者真的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吗?若果真如此,碎片化阅读就成了个体的下意识选择,阅读又要走向何方呢?

当下,只要有移动设备,就可以进行阅读。只是无论从内容、时间还是载体、进程来说,都是碎片化阅读阅读看似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但成了一种娱乐而不是思考的方式。碎片化阅读很难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更像是打发时间的无意识行为。也正是如此,出现了“浅阅读”取代“深阅读”的趋势,甚至有人产生了对“深阅读”濒危的忧虑。

《中国读书大辞典》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对话和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明代学者李贽的《读书乐》说:“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心。”阅读是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关照。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深阅读”。与此相反,“浅阅读”基本上表现为芜杂信息的获取和走马观花的浏览。读者完全是被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或者说无须思考、反对思考。所谓的“读”也是浮躁的、浅薄的。阅读不仅是眼睛的阅读,还是用心去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心”的缺席,让“浅阅读”的弊病一览无余。

丧失了“深阅读”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拒绝“深阅读”的个体也是可悲的。正如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所说,“我们失去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得只能解码信息,进行丰富精神连接的能力也被搁置了。” 尽管数字阅读量有惊人的上升,但功利性阅读与日俱增,甚至在使得公众思考能力下降的同时,使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在消散。这是可怕的征兆。

阅读的深与浅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用辨证的眼光看,浅和深是相对的。从理论上说,浅阅读替代不了深阅读,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果能创造条件,让“浅阅读”成为“深阅读”的补充,而不是坐视浅阅读日益向深阅读蔓延和侵袭,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无可否认,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阅读的意义更在于引导个体走向精神的丰实。调查显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让人们阅读的功利目的严重。时下社会应重塑和建构文化价值心态,弱化读书的功利目的,倡导读书丰富人生,提升思想能力,让知识分子而非“知道分子”成为阅读的追求。同时,要打造负载经典内容的数字阅读,而非让心灵鸡汤、垃圾信息大行其道。要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可供选择的精神食粮,为“深阅读”创造条件。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现在每年出的新书有一半不用读,好书太少了。”当下图书市场中,有相当部分图书粗制滥造,缺少符合民众需要的“深阅读”图书。在忧虑民众浅阅读的同时,出版界是不是也应反思民众何以沉迷于“浅阅读”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令人担忧  令人担忧词条  取代  取代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  
教育评论儿童节

 “跑了题”的儿童节

“六一”将至,这几天全国各地几乎都在举办各类少儿文艺演出和联欢活动。为了这些活动,不少孩子足足排练数周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于很多孩子而言,节目表演现场的欢声笑语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