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师重教的甘肃会宁,去年11月启动了一次招录警察的项目,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共招录的189名警察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教师“跳槽”、离职,当地部分教育负责人称,这些离职的教师,不是学校骨干,是骨干的都被挽留下来了。教育部门或许是想维护面子,可恰恰是他们的这种回应,暴露出他们对待教师的态度:不尊重教师——难道不是办学骨干,教育部门和学校就不重视?爱走不走?
把教师分为骨干和非骨干对待,是我国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做法。教育部门和学校本希望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骨干身上,以表示对骨干的重视,同时激励非骨干也“上进”。可是,这种人才管理模式,不但制造了教师的不平等地位,也影响教师群体的形象,让不少在学校里感到不被重视者人心思走。
不仅中小学教师管理如此,大学也是一样。近年来,各高校有着各种名目的人才建设计划。入选计划的学者,可以获得相应资助,同时,也获得高于其他“普通教师”的特权。这种人才管理、评价方式,并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影响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有二,一是教师的待遇不高。这在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表现尤为明显。甘肃会宁教师选择从警,一个重要原因是警察的待遇要比教师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地政府没有贯彻、落实《教师法》。因为按《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教师的待遇比警察低许多,那么当地政府是怎样保障教师待遇的?
有人把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的责任推给教育部门,这是不恰当的。教育部门并没有财权,要向政府财政要钱花。拨款由地方政府负责,当地教师的待遇低,要追究政府的责任。
二是教师缺乏实现教育理想的空间,职业荣誉感越来越淡。就如很多教师对媒体说的,“如今警察的地位要比教师高”。造成教师职业荣誉感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待遇之外,更重要的是行政治校。在办学中,教师缺乏教育自主权,教育教学工作时常被行政评审、评估打扰。老师的评价受行政和各种利益因素影响,普通教师感受不到尊严,也看不到教育的出路。近半年来,教师的辞职信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多少反映出当前教师队伍的生态。有调查显示,有跳槽打算的教师比例高达60%,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毕竟,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如果教育吸引不了优秀教师,优秀的人才总想着“逃离”教育,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近年来,对教师离职潮的报道并不少,可有一些人以教师就是矫情,加以轻描淡写,回避实质问题。这并非是教师矫情,提高教师待遇,实行学校民主管理,落实教师教育自主权,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