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校建心理辅导室符合教育科学发展方向

日前,教育部官网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这个《指南》尽管来得迟了一点,但终究还是来了。

现实的情况就如美国学者克尔斯滕·奥尔森在《学校会伤人》一书中所说:“学校是危险地带。”当下的学校,总是为了达成某种教育目标而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比如,一方面习惯于以严苛的要求与纪律束缚孩子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无视孩子作为人的尊严,毫无节制地挞伐他们的言行。这样的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往往是无法疗救的,不少孩子就在这样的伤害中慢慢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乐趣。

有人说,《指南》落实起来有困难。是的,如果总以为颁布个什么文件就能解决某个教育问题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但通过颁布《指南》,指引教育人多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以为,颁布《指南》的一个意义在于推动学校和教师恪守职业伦理,从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视角出发,妥善处理身心尚在发育的孩子们可能出现的而以成人视角无法理解的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让他们在等待与呵护中健康顺利地生长。

现行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只重视知识灌输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即便是所谓的智力开发也是直指这两个方面,普遍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加之缺乏对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使得学校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只有管束而无引导和帮助,甚至无视为人的尊严。

据此,要让《指南》落到实处的前提不只在于“辅导室”硬件的建设,更在于软件的提升。恐怕目前最紧迫就是,教育人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脑神经科学知识,因为无知难免蛮干,无知更会让人感情用事。

为什么当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教育人要有一点职业敏感。敏感不仅来自经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与教育有关的乃至看起来无关的知识。如果当我们意识到学生的某种言行可能酿成某种祸端而不及时告知相关人员的话,就是失责!

为什么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或许有人以为让学生接受心理测试是为了寻找某种帮助和“疗救”的依据,并没有什么恶意,诸不知,许多时候成人们对孩子们的伤害往往正是在“善意”下发生的,而这样的伤害远甚于明火执仗的鞑伐。因为心理测验会给孩子某种暗示: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强迫测试的同时已经给他们贴上标签了。许多案例早已表明标签致伤的威力是巨大的,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摘去。这种伤害“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

总之,《指南》至少可以让我们这些教育人意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或缺,更需要摆到重要位置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词条  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词条  符合  符合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  
教育评论备课

 别让统一格式制约备课

近年来,好多地方对备课统一格式要求,有县区统一要求的,也有乡镇统一要求的,还有集团学校统一要求的。这些备课本看上去格式统一、栏目齐全,学校把老师的备课内容放在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