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身处乡村学校,对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是否会遏制“择校热”,没有什么概念。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我认为全面实施交流轮岗对乡村教育是利好措施。
一直以来,身处乡村的很多教师都感到苦闷、压抑,工作上提不起精神,生活中也缺乏激情。究其原因,除了待遇过低、晋升通道狭窄外,环境封闭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乡村的空气再新鲜、山再绿、水再秀,教师在同一个地方呆上十年八年,也就麻木了,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任何一个人,除了有物质需求外,更重要的需求是社会环境。对教师而言,社会环境是什么?就是周围的人,就是所在学校的领导、同事。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多少年才能进一个新人?这就意味着,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需要长年累月地面对相同的物,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日子过得寡淡无味且一成不变,烦燥、苦闷情绪滋生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全面交流轮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能让教师换一个环境,缓解烦燥、苦闷的情绪。
当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师都长期处于固定、封闭的环境时,思想上的交流、碰撞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时间太长,所有该说的都说了,该争的也都争了,该聊的也聊了,就连该闹的矛盾都闹过了。这就导致同一所学校的教师,见面除了打个招呼,就没有别话可说。开教研会,要么一片叫好声,要么相对无言。封闭静止的环境导致人思想固化。这样的学校,即使引进一两个有新思想的人,结局也可以预见,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同化。如果实行全面的交流轮岗,这所学校就要走出去一部分人,同时引进来一批人。这就意味着,占据绝对优势的固化思想体系被削弱,不同的思想体系拥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还可能引起思想上的革新。
如果在交流轮岗中,引来一两个教学能人,其引领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关于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曾与另外两所学校的教师一起到一所薄弱学校支教,支持的教师人数占到了原学校教师人数的一半。当四所学校的教师走到一起时,必然产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本来原学校的教师对支持教师的观念是将信将疑的,但在学校总结期未成绩和各级各类获奖情况时,尤其是总结获奖论文和发表文章这一块时,两者有天壤之别。原学校的教师,十几人,仅一位教师的一篇论文获省二等奖(这是近几年来,该校教师获得的最高奖项),而支教的教师们,几乎人人都有论文获省市一等奖,有人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还有人在《中国教育报》这样级别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巨大的差距使他们深受震撼。认识到差距,是改变的开始。所以,交流轮岗对解决教师思想固化问题作用极大。
一个校长,到一所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工作就理顺了,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有人干了,教学由甲负责,德育由乙负责,安全由丙负责,工会由丁负责……让校长去交流轮岗,至少能让他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能动动腿,动动嘴,动动脑吧。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为了防止交流轮岗影响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传承。笔者建议,交流轮岗人数按比例确定,比如,总人数的30%。此外,交流轮岗应考虑到不同学校间的办学水平差异。如果两所薄弱学校相互交流,虽然有效果,但效果肯定不会很明显。同时,需要将轮岗交流与支教交流区分开来,防止教师在轮岗交流时抱着支教心态工作,甚至连支教的活也不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