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大学毕业生黄杰在武汉大学南三门外开了一家人文二手书店,尽管收入微薄,但他宁可摆摊也要坚持“人文气质”,坚持不卖教辅类图书。(7月30日《长江日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书店都不得不向“利益”屈服,成为教辅、热门小说等的“专卖店”时,黄杰“人文气质”的坚守,虽显另类,但无疑值得点赞。毕竟,一个正常的社会,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去坚守;一个正常的人,不该只有“猪的理想”或像“放羊的孩子”那般“务实”。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理想的坚守不是抱残守缺,不是固执地“等待传统书店重新发芽”。
实体书店的每一次消亡都会引来人们的感伤,社会舆论总给人一种实体书店有大量粉丝的感觉。但现实呢?实体书店依旧如秋风中的落叶般日渐凋零。对实体书店的最大冲击是电子化阅读工具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此外,网络书店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增多和大量开放等亦是缘由。
换言之,实体书店势必会在时代发展中遭遇“寒冬”。从实体书店延续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等待其“重新发芽”,单纯希冀人们把怀旧的心态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但却不思变创新,只会让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窄,最终难免陷入死胡同,从而无路可走。
大时代下的黄杰,渺小而卑微,或许很难成为“弄潮儿”。但拥抱“互联网+”、拥抱“创意+”,努力求变,为自己的书店谋求更多的生存道路,则是其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诚品书店之于台北就仿佛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其原因在于它从未停止过创新。诚品书店在台湾各地的新门店不断开张,其文案却从没有重复,各有定位。如“9999种繁衍生活的创意方式”、“华洋共处的高雄,变得很上海”、“在有味觉的果园书店,为爱人买菜,给自己买书”、“板桥车站,扩建一座幸福的转运站”、“一个很好玩的诺亚方舟,现在出发”等等。对此,置身在小书店的黄杰是否会有所启发呢?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应该也是黄杰开书店的终极取向。但黄杰应该明白,坚守“人文气质”并不是全部的生活,更紧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坚守能够不断地向现实靠拢,而不是因现实的消磨而逐渐凋零。这就好比理想本是生活的维生素,你却非要拿来当主食,你说能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