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中央电视台的系列报道“谁伴我长大”,一位副县长“让留守儿童不再代代相传”的话让我印象深刻,颇有同感。
关注留守儿童确实存在转变观念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媒体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但这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为什么每年几千万的留守儿童数据居高不下?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以后,又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关键就在全社会都忽略了怎样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的形成,以致留守儿童代代相传,成为社会特别是学校一个巨大的包袱。
应该说,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产物。过去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村人口有富余,而经济发达地区又急需大量劳动力,因此国家鼓励农民向城市转移,实现共同富裕。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不是特困地区,农民基本不会生存困难。随着产业升级,发达地区现在最需要的也不是普通农民工,而是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大环境正在逐渐成熟,只要我们转换思路,找准着力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让留守儿童问题一步步成为历史。
首先要“疏”,为留守儿童队伍“瘦身”。一是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农民工所在城市应无条件接收农名工子女就读,并给予扶持、资助。二是积极鼓励农民工回家乡创业。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家乡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家乡的发展也更需要这些有过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经验的子民早日返乡贡献才智。
其次要“堵”,依法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 根据《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很显然,家长如果长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是无法把监护人的职责履行到位的。所以政府应依法追究失职父母的责任。
同时,家长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孩子不仅要养,更要育。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给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了,教育全都是学校的事。事实上,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他把家庭称为教育的两大基石之一。莫言也说:孩子成绩好,靠老师但更要靠父母。打工赚钱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孩子与孩子的差别,主要来自家庭,家长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未来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