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38岁的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庆给儿子和儿子的三个小伙伴办了一场为期5天的“培训”,从选题、查资料、实地调研、论文、PPT、思维导图等做起,模拟博士研究的日常,带着孩子们玩了一圈。结果表明,孩子学东西的能力超乎想象,能够把几十个逻辑关系理清楚,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
有专家认为,周教授培养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创意,应该算得上很另类的“兴趣班”。就国内培训孩子的做法而言,这一说法比较中肯。但结合国外教育来看,类似这样的创意其实早已有之。
美国非常重视小学阶段训练孩子的科学思维习惯,小孩子尝试探究性学习并练习写力所能及的研究报告的现象相当普遍。比如,教师的指导下,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写出了有关“水”的长达34页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论文”。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小学里是很少见的,说起来难免让人感到稀奇。
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家长说,美国教师确实会给小学生布置“小论文”,以期培养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位家长8岁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了,通过查阅资料,写出了由三张活页组成的小论文。家长认为,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动脑思考并获取新的知识,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思维会变得开阔,为以后的探究学习能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位家长的认识,恰恰需要国内很多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学习,以便及早树立培养孩子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念。
除此之外,美国小学老师还鼓励学生写新闻评论、故事、推理小说、诗歌、寓言故事和表达观点的文章。而在我们漫长的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把记叙文当作学生作文的重点文体来教,学校考试时还不允许学生写诗歌,更不要说教学生写推理小说了。如果哪位老师教小学生写小说,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会遭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质疑。
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缺少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研究习惯和素养,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做练习题,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排名,而忽视了用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孩子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忽视了让孩子通过体验和积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式和方法的教育。
只要孩子感兴趣,乐于学习,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学一学怎样做“论文”,没什么稀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科学探究得到了很好的重视,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但从总体上说,这只是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精神的开始。科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还需要考试制度进一步朝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方向变革,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从小接触和了解写论文是怎么回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以便更好地成长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