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院士何以成为高校“刚需”?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对两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最高600万元的待遇。无独有偶,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出200万元年薪“挖”院士;临沂大学开出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等优厚待遇招聘院士。凡此种种,不禁令人反思:院士头衔的“含金量”为何如此惊人?(《光明日报》7月25日)

院士有限,刚需无限,自然“价高者得”。从数字来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也才500万元。再看看各家院校开出的价码,足见高校抢院士之疯狂,其火热势头早盖过了年度热剧“掐尖高考状元”。

当然,中国朝野自古就有礼贤下士的传统,在这个“让市场作主”的年代,让院士活得不那么憋屈,甚至在物质上光鲜一些,既是学识价值的彰显,亦是教育取向的风度。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安静做学问的院士一旦开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模式,加之高校也把院士数量奉为发展圭臬——这里散发出来的功利气息,恐怕就不只是让人“掩鼻”了。

高校豁出真金白银角逐院士,当然不是扮演“傻白甜”,也还是“无利不起早”的逻辑。一来,院士如门面。似乎院士越多,脸面就越大。院士多了,就像名片上的各种前缀,乍看起来,颇能唬人。二来,院士是资源。在某些潜规则之下,一个学校有几个院士,不仅影响高校的排名与权威,更在课题申请、学术评审等方面占有天然便利。在编不在职的著名主持人何炅,请辞数年而令北外“念念难忘”,说到底也不外乎“资源”二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身上附着的人脉与规则能量,更是外人难以估量的。三来,院士亦可用来“比阔”。一些跟院士级顶尖人才八竿子打不着交道的院校,也要在抢院士的舞台露一小脸,无非是钱多烧得慌。正如资深院士冯端所言:“真正的院士是拿钱买不来的,因为埋头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钱的多少,他们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台和浓厚的科研氛围。”那么,仅仅以房子与钞票来吸引院士,除了印证部分高校“人傻钱多”财务混乱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高校“院士热”真要退烧,还得在以下三个层面寻求“组方”纾解:首先是过于肥沃的院士制度。比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没有工资,更谈不上高额薪酬,甚至还要自掏腰包做研究;美国申请科研经费的关键在项目内容,不少院士实验室因项目内容不过硬而无法得到经费,最终被洗牌出局……遗憾的是,中国院士制度被赋予了太多学术之外的名利攀附。其次是亟待转身的高校评价机制。明里暗里,自上而下的评价指标都在院士数量上做文章,院士的多寡间接决定高校的兴衰存亡。长此以往,“高价买院士”自然就成为了生存“明规则”。此外,大众传媒等对院士的热炒,也是加速其群体浮躁的重要诱因。院士头衔被“神化”,各种访问、考察、座谈和评审,邀约不断。这让人想起王选院士曾说过的那句话,“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

高校不是玩“真人秀”的综艺节目,越大牌越有市场。如果常年靠“院士”、“状元”等虚名勾兑浮利而活,那么,中国高校的“诗与远方”,会在哪里游荡?有这份闲心,有这笔闲钱,若用在一线师生身上,多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院士何以成为高校“刚需”?  院士  院士词条  何以  何以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